惊动世界的美国佛州帕克兰校园枪击案,已过去了一年多。然而,今年3月17日,从帕克兰再次传出令人心碎的消息,去年枪击案的幸存者、19岁女孩悉尼·艾洛开枪自杀身亡。
3月17日,19岁的悉尼·艾洛在家中,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悉尼,曾经就读于帕克兰的道格拉斯高中,如今已是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大一学生。
她曾经活泼、爱笑、健谈,还是学校的啦啦队长。但一年前的校园枪击案彻底改变了她。枪击案发生当天,悉尼正在道格拉斯高中上课。
她幸运地躲过了枪手的子弹,却目睹身边的同学老师中枪身亡,其中,包括和她从小一起长大、一起上学的好朋友梅多·波拉克。
平静的校园发生惨剧,亲密的挚友突然离世,这些让悉尼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
尽管在帕克兰枪击案后,她也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振臂高呼,要求政府严格控枪。在学校里,也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继续进行升学准备。但看似平静的外表下,在内心深处,她一直有着无法与人分享的痛苦感觉。
去年6月,枪击案后四个月,悉尼在脸书上分享了一篇关于罗宾·威廉姆斯、凯特·斯佩德等名人的帖子。这些名人有一个共同点:都是自杀而死。贴子里还提到“有时候你需要特别关注那些看起来很强势的人。”
进入大学后,她常常不敢待在教室,没办法认真上课。后来,经医生诊断,悉尼患上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幸存者阴霾:创伤后应激障碍
人们对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最大误解是,认为这种病只会出现在从军人士和退伍军人中。但实际上,90%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从未参加过战争。相反,他们往往是被虐待、经历过车祸、自然灾害或者其它创伤的幸存者,这些经历严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
仅仅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70万成年人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
严重的创伤会导致痛苦记忆的闪回、出现严重焦虑、做噩梦和极度悲伤,即使是和亲近的人在一起时,也会失眠、容易受惊吓,并且对事物失去兴趣。
而对于像悉尼这样的枪击案幸存者而言,创伤后应激障碍还有一种特殊表现:“幸存者负罪感”。心理专家指出,目睹亲友遇害会让幸存者因为感到负疚、自责,在内心追问:为什么死去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甚至怀疑自己有活下去的权利。
佩兴斯·卡特,2016年美国奥兰多酒吧枪击案幸存者。
事后,她写了一首诗,讲述自己作为幸存着的不幸感受。
奥兰多酒吧枪击案幸存者 佩兴斯:我为自己因疼痛而尖叫感到歉疚,因为我什么都感觉不到,就像49名遇难者,没那么幸运感受到我的痛苦一样,我从未想过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从未想过我会亲眼目睹如此悲惨的事情,看着灵魂生命离开人体,看着杀手的枪在我视线内,看着每个人脸上都带着血迹和伤,看着枪手在灯光下踱步,庆幸自己还活着,这样的歉疚感如此沉重。
内心一直背负着这样的歉疚感,如果得不到疏导和帮助,就可能导致自杀的发生。
而另一种源自恶性枪击事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则发生在受害人家属身上。
杰瑞米·里奇曼,49岁,神经病理学家,也是2012年美国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遇难者家属。
2012年12月14日,一名枪手闯入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桑迪胡克小学,射杀了26名师生,杰瑞米的女儿,年仅6岁的阿维尔不幸遇难。
杰瑞米:正如大家所能想到的那样,孩子的离开,让家长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失控的,如果不做点什么的话,他们将会再次被分离。
女儿的死,让杰瑞米遭遇重大打击。
但他没有默然接受,而是和妻子一起,以女儿的名字创立了“阿维尔基金会”,致力于通过对大脑健康状况的研究来预防暴力行为的发生。
杰瑞米:我们需要认识到大脑是一个器官,它会是健康的或不健康的,我们需要好好照顾它。
然而,杰瑞米最终没有照顾好自己的心和大脑。
3月25日,本周一,杰瑞米在康涅狄格州纽敦市,他的办公室内自杀身亡。
仅仅6天前,3月19日,杰瑞米还做了一场关于大脑健康的公开演讲。
纽敦市警察局长 维亚德罗:有些事情就是这样,表面上看一切正常,但是我们知道有些人每天都被一些事情揪着心,然后就发生这些事情。
在杰瑞米的悲剧中,就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细节:自杀前六天,他做公开演讲的地方恰恰是自杀的悉尼就读的大西洋大学,当时,距离悉尼的死仅仅过去了两天。
新闻链接:“隐形伤口”应及时寻求心理治疗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被称作“隐形的伤口”,看不见的疾病。经历过创伤的人都可能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相比之下,遭遇童年创伤、有精神病史或是药物滥用者,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几率更高。
从生理学角度看,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他们大脑中处理“恐惧感”的杏仁体,以及负责部分记忆的左侧海马体,比正常人的要小。
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一个显著病症就是“情景重现”,也称为侵入式记忆。这些记忆会将受创者带回曾经的可怕情境中,再次经历创伤。
假设你曾在便利店目睹或经历过枪击事件,之后,当你在便利店外听到汽车引擎的回火声时,就可能会触动你的创伤记忆,把你带回到那个可怕的时刻。
而人们对于灾难或悲剧事件的纪念活动,也可能让受创者得到大脑中出现“情景重现“,对受创者形成又一次刺激。
儿童服务委员会专家 塞泽尔:当家长看到孩子发出自杀信号时,应该积极一点,而不只是等着孩子来求助,也可以带他们去做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