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都市如何自我优化

  新华社东京5月1日电 财经观察:超级都市如何自我优化——东京城市发展启示

  新华社记者刘春燕

  受老龄化和低生育率影响,日本总人口不断减少。尽管如此,首都东京人口却持续增加。人口向东京汇聚,既带来活力和财富,也带来种种社会和经济问题。如何布局城市,如何疏导功能,成为东京这座人口密度超高城市自我优化的发展经。

  日本总务省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的40个人口数量下降,而东京人口增长率最高,显示日本人口仍持续向大城市东京汇聚。目前,东京都人口约1380万人,占日本总人口的比重近11%;而以东京都为中心的首都圈人口近4000万,达日本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向大城市汇聚是经济规律使然,因为大城市有更多机会、更优福利和更好公共基础设施。从全球范围来看,即便是日本、德国、美国这些早已完成城市化的国家,也普遍呈现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汇聚的特点。

  在日本,人口的自由流动是导致东京人口不断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比方说,当伊藤先生决定从仙台转到东京生活,他只需到有关机构办理迁出与迁入的登记手续,就可完成“住民票”地址变更。此后,伊藤将在东京纳税、投票,并享受东京的公共服务。日本人虽然也有户籍,但只有在涉及出生、结婚、离婚、赠予、继承等情况时才需要出示,以作证明。这种政策设计导致人口持续流向大城市。

  事实上,二战后东京人口就一直在增长,尤其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期。人口快速涌入,令东京成为全球居住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并一度出现严重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公共设施不足等问题。

  面对各种严重的大城市病,1956年,日本出台了《首都圈整备法》,扩展了东京范围,提出首都圈概念,并在涩谷、新宿和池袋建成“副都心”。到了1982年,日本又打造包括上野、浅草等在内的3个“副都心”。到1995年,东京的“副都心”达到7个。

  在这些“副都心”里,大型综合设施、公园、医院、大型商场、大型公司总部、酒店、公寓楼等一应俱全。“副都心”通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与东京其他地区相连。

  同时,东京还注重向周边地区转移首都部分功能,带动周边的埼玉县、神奈川县和千叶县建设“新都心”。这些“新都心”距离东京仅约30公里,由轨道交通紧密连接,由此形成人口近4000万的“一都三县”首都圈。

  此外,政府还将大学、研究机构和一些城市功能向外转移。例如,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日本在首都圈郊外大力兴建以住宅为核心、具有多重功能的复合型新城,并通过建设筑波科学城,向地方转移了大批研究机构。

  这些措施令东京不再为人口涌入而困扰。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相比,虽然如今东京人口增加了数百万,但却很少出现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

  相反,日本如今的问题反而是地方人口过度流失。为此,日本政府近年来通过“故乡税”等手段帮助地方发展,增强地方吸引力,吸引人们移居回流。但这么做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大城市无法容纳更多人口,而是小城市因人口流失而发展受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