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大连新重 多组织协同的信息化探索(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柯基

  第三步是资源共享、信息透明、计划协同。手工管理模式下,资源不能共享,信息不畅,流程不规范,随意性大,跟踪困难,财务核算繁琐、不准确,采用上述模式后可很好的做到多组织协同,流程清晰、规范、职责明确,资源信息共享,财务核算准确快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记者观察VIEW

  信息化背后是管理变革

  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沟通已渗透于管理的各个方面,正如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如果没有沟通,企业就会趋于死亡。

  而企业规模的扩大则为沟通制造了更大的障碍,企业信息化管理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企业内部沟通。当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不仅仅是信息交流的通畅,其背后还是管理思想的变革,信息化也从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工具,逐步转化为企业新兴商业模式的必然组成部分。

  如今,多组织企业已经成为世界先进企业的常见形式,当然,这也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挑战:在报表上,如何保障组织间业务往来的实时反映和财务记账?在核算方面,又如何实现多个法人核算与虚拟企业核算并存?如何实现财务、计划与预算、生产的跨组织协同?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持,是不可想象的。

  SOA软件技术开发思想解决了这种多组织企业复杂的管理问题。作为一个组件模型,SOA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这使得构建在各种各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

  例如,当一个业务单元是销售组织,另一个业务单元是库存组织的时候,他们就能自动建立多种业务往来关系。这种应用架构极大提升了软件的灵活性,支持企业业务组件化应用和网状化组织管理,是SOA思想的充分体现。

  灵活性也是SOA的优势。以往ERP应用成功率之所以很低,根本原因在于软件的结构固化,实施用户应用流程和组织结构不能变化,一旦变化就需要对软件进行重新实施。没有灵活性成为传统ERP软件的主要诟病。

  而SOA是通过组件化设计来灵活满足企业业务变化,基于平台技术的基础上,所有应用组件化、模块化开发,犹如乐高玩具一样,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构想将系统搭建成自己想要的模式。各个模块间彼此接口标准化,各个模块间随意拼接正是SOA的优势。

  未来,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架构和业务结构调整会越来越常见,企业需要将求变能力建设成公司的一种常态,基于此,具有灵活性、多组织适应性的管理软件自然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专家视点INSIGHT

  从差距到超越

  ——对话信息化专家黄骁俭

  黄骁俭,现任上海乐勤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合伙人,曾任全球知名企业管理软件供应商大中国区副总裁。

  《中国经营报》:5年前你曾经说过,国内主流的ERP产品和国际一流厂商比较,相差20年的水平,你是根据哪些因素判断本土软件企业和国际企业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黄骁俭:我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三个方面的比较,应用基础结构、企业资源的数字化和技术平台。

  从应用基础结构的比较看,当时的SAP R/3可实现10种以上的多组织模式,而国内产品只能覆盖单组织应用,而且没有业务组织形态,只有行政组织形态。这种差距决定了国内的产品很难适应有一定业务规模的企业的需求。

  对企业资源的数字化的比较中,我发现SAP R/3对会计科目的数字化是用35个字段来表述的,而当时的国内产品大多是16个字段,这个字段的差距的背后则是ERP应用功能的差距。

  支持多种操作系统、支持多种数据库、支持可扩展的开发等技术要求是一个成功ERP系统的关键,由于技术与平台的滞后而被淘汰的产品,在ERP的发展中比比皆是。因此5年前,国内产品的技术根基是很浅的,对于大型应用的支撑力度是有很大限制的。

  《中国经营报》:最近几年本土的软件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你和本土企业接触的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黄骁俭:我感觉最大的变化就是国内软件企业的客户定位越来越准确了。比如用友软件,用一个系列的产品来对应不同的市场,其T系列产品对应的是小型企业,U8产品对应的是中型市场中偏下的企业,U9产品对应的是中大型制造企业,NC产品对应的是高端市场。再看SAP的市场对应,SAP商务套件对应的是高端市场,SAP Business ALL-in-One对应的是中端市场,SAP Business One对应的是小型市场。

  表面上看大家都有相应的产品对应不同的市场,但实际做法却各有侧重, SAP Business ALL-in-One是源自SAP商务套件的同一个产品,通过部分预配置来实现快速交付。而用友的U8和U9则是两款不同的,对不同中高端客户群体有准确定位的产品。从这一点看,国内的软件企业针对客户群的定位更为精准。

  《中国经营报》:ERP的产品定位固然重要,但根本还在于应用,这方面你觉得国内企业和国际企业相比,差距是否依然巨大?

  黄骁俭:从整体的应用效益看,用友U9和国外的产品不相上下,可用性和总拥有成本上强于国外厂商,在适用性上则逊于国际产品,在可扩展性也弱于国际厂商。

  从适应性上看,就业务处理能力而言,对于中端客户市场,目前的用友U9和SAP、Oracle的产品没有差距,基本都能覆盖这类客户的应用需求;就运营决策能力而言,差异也在伯仲之间。整体看,国外产品略占优势,U9需要有面对战略决策的解决方案。

  从可用性的比较中,无论是对用户角色的覆盖、工作内容的覆盖和易用性,U9都全面超越了国际公司的产品。因为U9是一个全新的思路,集成了办公的思想,加入了企业搜索引擎,强调了个性化桌面,这使得它的可用性非常人性化。

  就技术的可扩展性而言,U9全面基于SOA架构体系,因此技术可扩展性有了很大的提升,各种类型的多组织模型的出现,使得U9有了和SAP、Oracle一样的结构基础。

  无论是产品的购置成本、实施成本、用户的应用成本和系统的运行成本,U9继续保持着国内产品的本地成本优势,这个本地成本优势并不是简单的低价格,而主要是运行维护成本适应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赵正采写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