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这句话还有第三重的意思,就是说“见善则迁”,当你发现比自己更好的人和事的时候,你究竟应该抱持着怎样的态度,做到见贤思齐。所以我们看到的古代那些最优秀的读书人,他们是能够把书读进生命里、读进血液里来,把读到的道理化成为自己的行为,并且作用于社会。古代那些最优秀的读书人,是非常善于自省的,是勇于改过的,是能够做到知行合一,在实践当中不断地磨砺自己不断取得进步的。那么在科学技术上、在物质上、在知识上,我们可以傲视古人,我们也应当傲视古人,我们应当比古人强。但是在精神上,古人所指示的这些进步的路径它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它是永远都不过时的。
主持人康辉:
如果我们善于内省、勇于改过的话,就会成为一个有德之人。人们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有道德的生活是古今一致的。正所谓道不远人、德必有邻。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兴民德还有哪些重要的论述。
思想解读人王杰:
“兴民德”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有大德,也有小德,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社会的德、国家的德。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最持久、最广泛、最深层的力量,就是全民共同认同、遵循和恪守的核心价值观。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总书记来到了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就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与师生们进行座谈和交流。在座谈和交流过程中,他提出了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记住16个字。这16个字就是“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习近平总书记最后还说,养小德可以成大德,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铭刻在头脑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总书记说这些话,是非常地接地气。
第三个问题,我谈得民心。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要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一定要赢得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向背决定着执政党的生死存亡。
关于得民心,我们请看习近平总书记,又是如何论述的。
第三段落
微视频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主持人康辉:
刚刚我们听到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是2016年10月21号,他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讲的。当年长征胜利,依靠人民;今天我们走在新的长征路上,依然要依靠人民。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兴衰成败都在人民。
总书记在这段讲话当中,引用了一句古人的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大家都特别地熟悉吧?但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哪儿呢?我想问问今天在现场的同学们,有谁知道?这位女同学,好。
观众:
我记得这句话应该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
主持人康辉:
好,谢谢这位同学。其实你的水平跟我差不多。当时我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的回答也是:不是唐太宗说的就是魏徵说的。但其实告诉大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八个字最早的出处,比唐代要早得多。那它典出何处呢?我们现在请经典释义人赵冬梅教授,来为大家做讲解。
经典释义人赵冬梅: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荀子·王制》,它的原文是,“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用大白话来解释,就是君主就像是船,而老百姓则像是水,水可以把船托起来,也可以把船掀翻。
荀子的这个比喻当中其实包含着民本思想,就是老百姓是重要的,老百姓是一个国家统治的根基,荀子的这个比喻,用水和舟来比喻老百姓和君主之间的关系,这个比喻非常地形象。朝代更替的历史当中,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了水是怎样载舟的,水又是怎样覆舟的。比如说隋朝,隋炀帝做的很多的事情,我们站得极远的时候,站在历史的高度,当我们站在鹰的高度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是积极的,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但是历史不能只有这一个维度,看历史的时候,不能只站在鹰的高度,站在两千年、一千年的尺度上去看历史。其实看历史的时候,很重要的就是你要看当时,看人的生命的尺度。如果站在人的生命的尺度,去看历史的话,那么隋炀帝做的这些事情,对于隋朝治下的老百姓来说,那么快的节奏、那么高的速度、那么高的频率的战争和劳役,对于当时隋朝的老百姓来说,就意味着非常现实的苦难。
那么老百姓没有办法。在这时候愤怒的老百姓,一滴一滴的水就汇成了一个愤怒的巨浪,这种愤怒的巨浪,最终推翻了隋朝的政权。这就是我们在隋朝灭亡当中看到的非常形象的,水是怎样覆舟的这个过程。
隋朝灭亡的过程,唐太宗他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的,隋朝“水则覆舟”的那个教训,在他的心里边仍然是非常之鲜活的。他知道“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道理。而这番道理,他是从自己的生命经历当中体验出来的,所以他信,所以他能够接受批评。
正是因为这个时期的唐太宗是能够接受批评的,所以才有了我们大家都学过的“贞观之治”。
关于“贞观之治”,其实我想可能大部分人都会有一个误解,就是觉得好像到了“贞观之治”的时候,唐朝就非常地强盛,已经超过了隋朝。其实唐朝的强盛还在后边,要到“开元盛世”的时候。在“贞观之治”的时候,如果论到唐朝的国力的话,不管是谈人口的数量,还是说仓库里边仓储的物资。其实这个时候的唐朝,都比隋朝末年还要差得远得多。那么为什么人们如此怀念、如此称颂“贞观之治”呢?那个“贞观之治”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呢?
我们看《贞观政要》的描述。它说道路行旅十分安全。旅行是安全的,路上没有打劫的,没有拦路的。监狱里头也常常是空的,没有犯人,没有人犯罪。田野里边放牧着牛羊。人们离开家的时候是不用关大门的。因为连着几年都是大丰收,所以粮食便宜极了,一斗只要三四个铜钱。出门旅行的时候呢,从长安到岭南,从山东到大海,都不用随身背着粮食,路上都可以买到粮食,是可以置办到你要吃的、要用的东西的。而客人、行旅之人,从山东的村子里边路过的时候,村民一定会好好地款待,而且临走的时候还有送干粮的,这就是唐朝人描述当中的“贞观之治”。如果论国家的力量来讲,它不是特别强大,它不如隋朝末年的时候,但是这个“贞观之治”它和谐、安静、美好。这个时候的老百姓,就像是蓝天之下平静的海水,它托载着唐王朝的大船向前走。“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一两个的老百姓微不足道。但是当他们聚集起来的时候,他们就是国家兴亡的决定力量。
主持人康辉: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的力量是如此地庞大,那么作为为政者来说就要施仁政,要善用这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