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生活 • 正文

长征火箭实现第300次发射 重型火箭型号已在研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莫言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马俊】3月10日,随着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次数正式刷新为“300”,而长征系列火箭实现这第三个“100次发射”,用时仅4年多。

  数据中的进步

  《环球时报》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了解到,3月10日零时28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中星6C卫星送入太空,这也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00次发射。数据统计显示,自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首飞至2007年6月1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鑫诺三号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用时37年,年均发射2.7次;再至2014年12月7日,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巴资源卫星,长征火箭第二个100次发射用时7.5年,年均发射13.3次;如今长征火箭完成第三个100次发射,仅用了4年多时间,年均发射23.5次。

  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的航天专家表示,每个100次发射时间间隔的缩短,不仅表明长征火箭高密度发射已实现常态化,而且反映出中国航天的高速发展和中国科技水平、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按照规划,2019年中国航天将继续保持高密度发射,预计将用37枚火箭把103个航天器送入轨道。目前现役长征火箭已可实现每年40发总装总测和发射能力,新一代火箭可实现每年5-8发的总装总测和发射能力,实现了组批投产。

  如果更细致地分析这些数据,还可以看出中国航天的快速成熟。例如长征火箭300次发射的成功率约为96%,但与前50次发射相比,后250次发射的成功率明显提升且趋于稳定。在第三个100次发射中,长征火箭共将225颗航天器送入预定轨道,发射成功率高达97%,居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2018年,长征火箭年发射连续成功次数达到37次,首次独居世界航天发射次数年度第一位。

  型谱里的换代

  据介绍,从1970年长征一号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有17种型号投入使用,目前有12个型号在役,此外还有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七号甲、长征八号4个型号在研,长征九号重型运载火箭处于论证阶段。

  相比1970年中国仅有一型运载火箭——运载能力300公斤的长征一号,如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既有液体火箭也有固体火箭,液体火箭中既有常温推进剂也有低温高能推进剂;火箭构型既有串联也有并联,形成了重、大、中、小型系列化型谱;发射方式既有固定和移动发射,也可在陆地和海洋发射;运载能力覆盖高、中、低轨,具备发射任意地球轨道有效载荷能力,入轨精度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环球时报》记者从航天科技集团了解到,中国新一代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型谱已确定,共有9型基本型火箭。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靠性、适应性、安全性、环境友好性大幅提高,必将会更好地确保我国进入空间能力的持续提升。

  规划里的梦想

  航天科技集团在《2017-2045年航天运输系统发展路线图》中,还系统地规划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能力建设前景与发展蓝图。2025年前后,可重复使用的亚轨道运载器研制成功,亚轨道太空旅游将成为现实。同时,空射运载火箭将快速发射能力提升到小时级,智能化低温上面级投入使用,运载火箭将有力支撑空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站运营维护、无人月球科考站建设,商业航天建成集地面体验、商业发射、太空旅游、轨道服务为一体的系统体系。

  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副总师李聃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可回收重复使用的航天器近年受到各国的关注。中国也在开展航天器的子级,例如单个助推器的可控制回收和重复使用。他还表示,除了SpaceX公司那样让火箭垂直降落外,我们也在试验给火箭加上可控翼伞实现回收。

  到2030年前后,重型运载火箭将实现首飞,为载人登月提供强大支持,并为火星采样返回提供强大的运载能力。以火箭发动机为动力的两级完全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火箭型谱更加完善。

  2035年左右,运载火箭实现完全重复使用,以智能化和先进动力为特点的未来一代运载火箭实现首飞,高性能智能化空间运输系统将实现广泛应用,航天运输系统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2040年前后,未来一代运载火箭投入应用,组合动力两级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成功,核动力空间穿梭机出现重大突破,运输工具能够有效支持大规模的空间资源勘探和开发,小行星采矿和空间太阳能电站有望成为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