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聚焦许昌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莫言

聚焦许昌高质量发展

  7月24日,在长葛市河南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内,工业机器人正生产输配电设备。为了鼓励创新,森源集团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产值的5%,新产品比例高达40%,新产品、新模式领跑同行。⑨3本报记者聂冬晗摄

  □本报记者陈辉

  区域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谁能在创新上下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没有资源禀赋、没有科技红利的许昌,紧紧抓住和用好创新这张牌,不等待、不懈怠,通过树立创新导向、抓好创新载体、壮大创新主体、完善创新机制,努力走在创新前列,造就了一个个产业传奇,培育出“许昌创造”的核心竞争力。

  1

  放眼未来 创新发展空间

  杭州云栖小镇,一个以云生态为主导的产业小镇正名扬世界。许昌芙蓉湖畔也正在诞生另外一个“云栖”——“5G泛在小镇”。3月底,北京邮电大学和许昌市签署建设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许昌基地。双方将以“5G泛在”为引领,吸引“5G泛在”全产业链聚集。在这里3年内将撬动千亿级产业体量,产生百亿级经济效益。

  这是一项赢在未来的战略布局。许昌市市长胡五岳说,许昌要借“5G泛在小镇”打造立足中原、辐射全国的5G技术应用战略高地,建设全国知名的“5G泛在之都”。

  在芙蓉湖畔,“许昌英才港”总经理陈荣辉自豪地介绍,第二批“许昌英才计划”刚刚出炉,26个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41名高层次人才“落户”许昌,其中就包括“5G泛在小镇”的牵头人、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张平。此外,邱爱慈、罗锡文、谭建荣等院士也带来了一批前沿创新项目。

  通过引进创新人才,继而带动一个新产业,许昌打开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全市上下正在把创新驱动作为优先发展之策、率先发展之本、领先发展之基。

  没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怎么办?许昌主动把中科院创新资源引进来。3年前,许昌与中科院河南中心合作建立许昌分中心,49家企业与中科院17个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26项先进技术在许昌落地转化,其中2个项目还列入中科院STS计划。

  新一轮产业变革如何确保不掉队?许昌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提升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今年3月成功创建的中德(许昌)中小企业合作区,以装备制造集群优势嫁接德国工业4.0。截至目前,全市共签约对德合作项目36个,大森机电成功并购德国管道挖掘钻探设备冠军企业GAT机械公司。

  如今许昌收获了沉甸甸的创新果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850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连续9年排名全省前3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许昌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升至全国第66位、河南第2位,荣膺国家质检总局评选的十大“中国质量魅力城市”。

  2

  激活企业 打造创新生态

  市场经济下,创新的主体在企业。许昌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调动企业开展创新的主动性,企业因“新”而活,产业因“新”而变。

  “我们可能用上来自北极的电能。”说这话的是许继集团研发中心主任、许继电气总工程师周逢权。他说,借助远距离特高压输电技术,北极圈丰富的风力资源发电输送到中国并非难事。许继集团多年坚持自主研发,全力攻克核心关键技术,创下20多项“世界第一”、40多项“中国第一”,成为中国制造的名片。

  受益于许继的创新“领头雁”作用,许昌电力装备由一棵大树成长为一片森林,牢牢占据着国内电力装备产业制高点。目前,许昌智能、大盛微电、森尼瑞电气等行业后起之秀已崭露头角,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根深叶茂。

  创新,刻在了许昌企业的骨子里。会移动的警务室、能造雾的洒水车、连上“云”的环卫车……森源集团研发的产品总能找到市场的“需求点”,这个由4名员工、10万元资金起家的民企“依靠机制创新引进高素质人才,依靠高素质人才开发高科技产品,依靠高科技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仅用了20多年就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为了鼓励创新,森源集团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产值的5%,新产品比例高达40%,新产品、新模式领跑同行。

  创新,让许昌的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大到强,培育出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8家超百亿元企业和一大批掌握关键技术、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鲜易控股通过商业模式的革新,由食品企业蝶变为全国最大的智慧生鲜供应链平台;瑞贝卡首创多功能纤维假发,实现全球范围内多品牌和多产地布局;黄河集团抓住技术迭代机遇,由单纯生产金刚石转向石墨烯新能源产业链。

  3

  全力服务 夯实创新土壤

  远在兰州的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专家梁剑平和许昌已经有10年之缘。长期从事兽药研究的他帮助禹州黑马动物药业成功开发出黄芪多糖注射液,让公司起死回生。如今,梁剑平的科研团队在禹州又选育出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的青蒿素新品种,组建了河南省青蒿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标是将禹州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基地。梁剑平说:“许昌市为我们团队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让我有机会把成果写在许昌的大地上。”

  树立创新导向,营造创新环境。许昌坚定不移地把创新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连续5年召开高规格的科技创新大会,共拿出8700万元重奖科技功臣和优秀创新型企业,惠及企业超过200家。此外,许昌设立了15亿元英才基金,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许昌英才计划”,打开了吸引人才的磁场,两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596人。

  构建创新载体,打造创新创业平台。许昌出台的普惠政策激发了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积极性,培育省级以上创新研发平台146家;建成许昌科技大市场,打造产学研合作促进平台和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基地,孵化了上百家科技型企业;推出“科技贷”“科技保”支持中小创新型企业融资;许昌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被评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全市建成各类“双创”孵化载体23家,基本形成了全方位的“双创”服务和支撑体系。

  打造开放创新网络,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许昌组织“千人计划专家”许昌行;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门子等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建立创新战略合作关系,9家企业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立郑州大学许昌产业研究院,成为郑州大学在全省的第一家地方研究院;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成全国首个专利社会服务站。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