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江街道农村公益性公墓的见闻,是玉溪市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2012年玉溪市火化率仅为19.7%,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玉溪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3年以来,玉溪市遵循“节地生态、绿色环保、以人为本、丧属至上”的殡葬工作理念,紧扣公益殡葬、阳光殡葬、惠民殡葬、法治殡葬、绿色殡葬、人文殡葬六项重点工作,纵深推进殡葬改革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开展乱建“活人墓”、豪华墓、家族墓等乱埋乱葬专项整治行动的同时,玉溪市还建立了政府投入机制,制定公益殡葬补助政策,目前累计投入殡葬设施建设资金11亿多元,实现农村公益性公墓全覆盖,公墓的生态葬方式目前不仅有树葬,还有草坪葬、鲜花葬和壁葬。从2018年3月起,玉溪市实现辖区100%为火化区,火化区火化率100%,火化后骨灰100%进公墓安葬,工程、项目迁坟100%迁移到公墓安置,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100%覆盖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五个100%”。文明治丧、低碳祭扫渐成新风尚。
“如今,‘活人墓’、豪华墓、家族墓都已找不到踪影;厚养薄葬的观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玉溪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殡葬改革以来,全市共补助殡葬惠民资金1.7亿元,共节约土地10万余平方米,为群众节省丧葬开支7亿多元。“今年4月5日,澄江县2019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将免费为13位逝者举办集体草坪葬。清明节期间,我们还为前来祭扫的群众准备了鲜花,引导他们用环保、生态、文明的方式祭祀追悼先人。”记者 党晓培 郑海燕
保 山
生态殡葬护好绿水青山
走进施甸县东山的甸阳镇公益性公墓,墓区内苍松翠柏铺满山坡,松树下纵横有致地排列着一座座一米见方的墓地,墓群间花草相连,松柏相伴其间。
“公墓占地450亩,分两期建设骨灰墓穴6.2万冢,按辖区6.5‰的死亡率计算,公墓可使用100年以上。”施甸县民政局驻地管理员张向全介绍,整个公墓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植被和林木,是一个集“生态墓园、森林公园、丧葬文化示范园”三园一体的新型生态园林式墓园。墓园结合地形地貌,合理嵌入生态式墓穴,与原有的自然生态园林融为一体,构建了“林在山中、园在林中、墓在园中”的空间布局。
“现在好了,群众的观念转变了,生态殡葬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看到生态殡葬改革有序推进,施甸县老麦乡民政办主任胡良华感到十分欣慰。老麦乡属于典型的山区乡镇,是殡葬改革啃不动的“硬骨头”,目前该乡建成投入使用骨灰堂7个,死亡人员均享受施甸县“两免一送”殡葬优惠政策。
在老麦乡茨桶村的一片松林里,一个200平方米的骨灰堂建成并投入使用。“传统丧葬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推行火化实施立体安葬后,户均节约3万元,摒弃了盲目攀比的陈规陋习,最大限度地节约了丧葬成本。”茨桶村党总支书记杨国争介绍。
“2017年,施甸县的殡葬改革就实现了火化率100%,入墓入塔100%,火化区100%,同年11月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80个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县民政局社会事务股负责人段玉江说,通过殡葬改革,施甸县基本实现骨灰堂(塔)建设主动化、公益性公墓生态化、经营性公墓园林化,逐步实现“三道六区两地”无坟化的改革目标。目前,施甸县已建成投入使用公墓5个,全县13个乡镇138个村(社区)规划建设骨灰堂(塔)114个,已建成骨灰堂18个,已完成主体工程封顶的骨灰堂37个。
走进隆阳区孝感泉公墓,墓区内有山、有水、有林,亭台楼阁,环境优美。“孝感泉公墓建设始终将保护生态作为开发建设的前提,目前公墓绿化覆盖面积达到60%以上,有传统葬、树葬、花葬、壁葬、草坪葬等安葬区。”管理员介绍,来这里祭祀的市民用鲜花或水果祭拜亲人,文明祭扫新风已经形成。
在推进殡葬改革工作中,保山市始终把生态恢复放到重要位置,重点推进西山、东山的面山非法圈建墓地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站在西山上,远远望去山林郁郁葱葱,生态环境良好。相较于西山,东山的变化更是显著,通过万亩东山生态恢复工程的实施,原来的荒山、坟山已披上绿装。
“2018年保山市火化率比上年提升18个百分点,厚养薄葬、节地生态殡葬理念已深入人心。”保山市民政局局长余有林坦言,随着殡葬改革的深入推进,保山市实现了由乱埋乱葬向集中安葬、由无序安葬向有序安葬、由传统葬法向生态葬法的转变,形成了科学、规范、文明、生态的殡葬改革新格局。
据统计,殡葬改革以来,保山市累计投入殡葬改革资金16亿元,节约土地1000多亩,为群众节省丧葬开支5000多万元。截至目前,保山市殡仪馆和城市中心公墓建设已覆盖五县(市、区),农村公益性公墓(骨灰堂)已建成184个,在建54个,五县(市、区)已全面划定火化区,火化率达77.96%,超出了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记者 杨艳鹏
文 山
节约土地造福子孙后代
“破丧葬旧俗,树殡改新风”“倡导绿色殡葬,推行文明祭祀”“倡导文明殡葬,保护生态环境”……行走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大街小巷、乡村集镇,随处可见这样的宣传标语,成为城乡间一道道风景线,为该州文明祭祀活动和殡葬改革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又到一年一度的清明节,随着倡导文明祭祀的宣传,加上互联网的普及,文山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网络祭扫的方式,向已故亲人寄托哀思。
远离家乡到文山市务工的马艳,因业务繁忙,今年不能回乡祭祀父亲。眼看清明节就要到了,她选择通过网络祭扫的方式祭祀。在网页上注册登录,鼠标轻轻一点,在网络虚拟的祭祀灵堂前,马艳给父亲点上了蜡烛和香,摆放祭品,献上花和花圈等,以这样的方式向父亲寄托哀思。
“这与传统祭祀没什么两样。”马艳告诉记者,网络祭祀平台给像她这样不能回乡祭祀的人带来了方便,网络祭祀虽然是虚拟的,但只要怀着一份真挚、崇敬的心来祭祀,同样可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思念,这样的祭祀更显文明和环保。
今年3月19日,文山市城区仁和苑小区一户居民将刚去世老人的骨灰埋在树下,以生态葬的方式安葬逝者。据了解,这样的生态葬是文山市首例、文山州第5例。
“我们国家人口众多,如果个个都占一块地,耕地就减少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着想,不要跟子孙后代争土地。”已故老人的老伴程先兰道出了选择生态葬的缘由。
将骨灰撒向大地,让生命回归自然,这样的想法是两位老人自己的意愿。“骨灰回归大自然,还可以为祖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作贡献。”程先兰说,“我们想为国家作出我们一生人最后的一点微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