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新华社记者六上地震重灾区乃村影像记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新华社拉萨2月13日电 题:西藏边境千年古村的“凤凰涅槃”——新华社记者六上地震重灾区乃村影像记

  新华社记者 张晓华 薛文献 张京品

  地震时,这里山崩地裂,96户人家的房屋几乎全部倒塌,4人罹难,415人受灾,全村人沉浸在剧痛中……

  9个月后,这里国旗猎猎,经幡飘扬,人们穿着崭新的藏装,敬“切玛”,喝青稞酒,欢度春节和藏历新年。

  在玉女峰和朗塘雪山的环抱下,位于中尼边境的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吉隆镇乃村,平畴沃野,桑烟袅袅,宛如世外桃源,享受着冬日的宁静和煦暖的阳光。白雪覆盖的田地里,冬小麦已经下种,静待春风吹来。

  国旗、经幡,“切玛”、“德嘎”,一样都不少

  2月10日是春节大年初三、藏历新年初二,记者离开海拔2700多米的吉隆镇,驱车沿之字形崎岖道路上升近600米,来到乃村。

  这里是去年西藏“4·25”地震的重灾区,坐落在山中间的台地上,北边是直立千仞的峭壁,南边是高山悬崖,与拉萨相距约900公里,距加德满都约100公里。

  一上山,远远望见一大片蓝色铁皮顶房屋聚集在一起,房屋上空桑烟缭绕,鲜红的国旗和五彩经幡格外醒目。

  此时太阳刚露头,住在村头的旺堆一家,穿着新衣,已换上了崭新的国旗,竖起经幡,笑意盈盈,静待客人拜年。

  他们家所住的3顶救灾棉帐篷,四周增加了木柱,上面又覆盖了一层铁皮顶,看上去很结实。

  主人热情地邀请我们到帐篷里,只见正中悬挂着中央代表团去年赠送的领袖像,供桌上摆着“切玛”(五谷丰收斗)和“德嘎”(藏历新年供品),液晶电视里播放着藏历新年晚会,铁炉里生着火,屋里暖意融融。

  旺堆一边给记者倒酒,一边告诉我们,为了过好年,他们特意到吉隆镇采购了干果、蔬菜等年货,还给媳妇达娃买了贵重的耳饰。

  上初一的女儿央珍汉语说得很不错:“节日期间村里要组织骑马、打骰子等游戏,从明天晚上开始跳舞,一连三天”。

  穿过几处房屋废墟,记者来到次旺多吉家。57岁的女主人米玛是记者首次上乃村采访时的老相识,邀请我们进屋做客。

  地震时,房屋倒塌之际,米玛连推带踢,将躺在竹筐里的两个月的孙子和7个月的外孙女弄到墙角,俯身撑护着,躲过一劫。“人在,就没事。”米玛在采访时显得很平静。

  他们家的帐篷共有4顶,中间是过道,有客厅,同样摆放着各类新年供品,有厨房和餐厅,有卧室,上面统一加了铁皮顶。我们戏称是“三室一厅”。

  60岁的次旺多吉曾当过16年的村委会主任,掰着指头列举党和政府送来的东西:“有帐篷、米面、糌粑、高压锅、铁炉子、电动酥油桶,还有棉大衣、帽子和鞋袜,大概有30多种,吃穿用都不愁。”

  采访期间,村民们互相往来拜年,见面说的第一句话就是“罗萨(新年)扎西德勒(吉祥)!”然后取出礼物,斟上青稞酒,互致新年的问候和祝福。

  新年的乃村,沉浸在一片欢乐中。

  感党恩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没有共产党,我们过不了这个坎!”

  从地震阴霾中走出来,许多人的心头别有一番感慨。

  去年4月30日和5月1日,道路打通后,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两次上山采访,见证了悲情笼罩下的乃村:

  ――帐篷里,巴桑多吉正在给女儿和其他遇难者点燃108盏酥油灯祈福。他11岁的女儿次仁德吉被压在废墟下,不幸遇难。谈起宝贝女儿,巴桑多吉泣不成声。

  这次上乃村,我们在次旺多吉家里见到前来拜年的巴桑多吉,他已显得很平静:“孩子走了,活着的人,生活还得继续。”

  ――地震发生后,党员干部第一时间组织群众撤离到安全地带,从倒塌房屋里徒手救人;驻村工作队把仅有的食物分发给老人小孩。

  ――救灾指挥部全力抢通道路,送来帐篷、食物、衣物和各类生活用品,医疗队、工作组纷至沓来。记者二上乃村,目睹5名公安边防战士从废墟里救出一头牛。

  艰难时刻的守望相助,高效有序的抗震救灾,让灾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给予更高的评价。

  在村中大道上,我们碰到去拜年的巴桑阿妈。她那张站在雪山、国旗、帐篷前双手合十的照片,印在新华社地震报道作品选――《珠峰见证》一书的封面上。拿着书,老人忙不迭地给旁边的村民看自己的照片,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首次见到巴桑时,67岁的她哭着讲述大地颤动时村民们如何四处逃散,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托其切(感谢),共产党!”9个多月过去了,她没有忘记我们,再次向记者吐露心声:“要是没有共产党,好多人活不到现在。政府把什么都安排好了,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

  2015年5月9日,记者三上乃村。45岁的尼玛仓决背着竹篓,离开帐篷,到村前空地上领取暖瓶和土豆。分发物资的“双联户”代表加措说:“每天都会有一批物资送到村里来,基本上都是当天发放到村民手里。”

  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党和政府的关爱,渗入每个灾区群众的心田。

  站在领袖像前,旺堆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我们:“我有两个爸爸:一个是亲生爸爸,一个是共产党爸爸。”

  感恩的话,受灾群众从震后一直说到现在。帐篷搭好了,每家每户自发地把领袖像悬挂在正中位置,藏历新年挂好新国旗,表达的是对党和国家的不尽感激。

  离开乃村的时候,次旺多吉老人握着我们的手,再次强调:“没有共产党,我们过不了这个坎。党和政府给了很多,我们不能再靠下去了,要自力更生,重建家园。”

  “路通了,料也备好了,过完年,我们就要盖新房了!”

  乃村,藏语意为“大山顶上的圣地”。村里有个美丽的传说:周边环绕的雪山是凤凰翅膀,村子正在“凤凰之背”上。一千多年前,松赞干布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从这里经过。

  大地震的劫难,犹如凤凰浴火,痛苦和磨炼是必须要承受的;抚平伤痛,重建家园,仿佛凤凰涅槃,小山村正顽强地走向重生。

  2015年5月15日,记者四上乃村,村里正组织党员干部带领村民恢复生产,没种的地种上了,被牲畜啃了的庄稼重新补种,草场和农田之间的铁丝网也已修复。

  去年12月29日,记者五上乃村,再次来到尼玛仓决家。她介绍说:“大家互相帮忙,种上了青稞,虽然收成比往年差了些,但吃饭没有一点问题。冬小麦也种上了,期盼明年有个好收成。”

  心若在,梦就在。

  尼玛桑姆家的院子里,停放着一台橘红色的东风大卡车。女主人说,这是他们家地震后花几万元买的二手车,准备村里盖房时拉砂石、水泥。

  有梦想的地方,一定充满希望。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