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防沉迷实名认证太滑稽 “200 岁”也能注册
>>玩家建议
防沉迷可以考虑进行面部识别
西安市民杜先生既是一位家长也是一位玩家。他表示,防沉迷系统有待改进。毕竟这套系统是9年前启动的。他总结了几点意见:
1.游戏种类众多,按照防沉迷设置,游戏A玩3个小时才启动防沉迷。关掉游戏后,玩游戏B不再受防沉迷系统影响。
2. 防沉迷系统应当可以让家长在智能手机端远程监控,并且可以实时监控。
3. 实名认证应当在公安系统中进行二次匹配,由公安机关进行再次认证。虽然有这方面的规定,但显示时几乎没有这二次匹配。
4. 现在一些移动端支付平台已经可以进行面部识别作为支付的辅助密码。那么在游戏登录时能否加入面部识别,从而判断登录者是否和实名注册等级的面部照片是同一人。
5. 防沉迷系统规定,下线累计5小时,游戏累计时间清0(3小时收益减半、5小时收益为零的时间重新计算),实际中无法起到防沉迷作用。学生可以早上玩3小时,下午休息,晚上再晚3小时,每天可以不受影响地玩6小时游戏。抛开睡觉吃饭等一些必要时间,难道不算长吗?
>>法律分析
监督审查机制未得到有效实施
就游戏防沉迷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著名青年律师、陕西恒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赵良善接受了华商报记者采访。
他说,《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网络游戏行业协会等社团组织应当接受文化行政部门的指导,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及章程制定行业自律规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指导、监督成员的经营活动,维护成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公平竞争。
第十五条规定: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应当建立自审制度,明确专门部门,配备专业人员负责网络游戏内容和经营行为的自查与管理,保障网络游戏内容和经营行为的合法性。
赵律师分析说,截止目前,文化行政部门监管力度不够,导致游戏经营公司开发的大多数游戏违反我国的法律规定。同时,相关部门也没有对网络游戏公司内部是否配备“专门部门”“专门人员”进行审查,网络行业协会也没有相关政策性指导和规范性内容。虽然法律规定了相应的监督审查机制,但是现实中仍然不能得到有效实施,从而导致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泛滥。因此,呼吁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网络游戏协会制定出规范性行为准则并开展监督工作,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具体负责并接受其监督,社会大众及媒体予以监督,从而杜绝违法游戏上线运行。 本组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谢涛 苗巧颖 采写
名词解释
防沉迷系统
2007年,政府职能部门针对控制未成年人沉迷网游问题,要求游戏运营商必须通过实名注册甄别玩家年龄,未满18岁的玩家登录游戏时启动防沉迷系统。
所谓防沉迷系统,是指未成年人累计3小时以内的游戏时间为“健康”游戏时间,超过3小时后的2小时游戏时间为“疲劳”时间,在此时间段,玩家获得的游戏收益将减半。如累计游戏时间超过5小时,即为“不健康”游戏时间,玩家的收益降为0,以此迫使未成年人下线休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