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财经 • 正文

柔性屏里的未来,什么样?(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欧爱铎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全球电子消费品市场严重下滑,国内半导体显示企业开始“逆周期”扩张产能。仍在亏损中的京东方连续布局了成都4.5代线、合肥6代线和北京8.5代线,进而使得全球主要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企业放弃对中国大陆的技术封锁,转而要求在中国大陆启动投建液晶高世代线目。华星光电也在2010年深圳光明新区投资建设8.5代液晶面板项目。

  无论是风险较高的新世代线投建支出,还是企业经历下行周期时的逆周期投资,全球半导体显示行业发展都需要政府的资本参与和政策引导。

  张宇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了在早期京东方寻求银行贷款的经历:京东方的第一条五代线建设完大约在2005年前后投产,当年上半年一台17英寸显示器的价格在两三千元左右,而到年底就降到了1500元,几乎拦腰斩了一半,当时供应商停止供货,现金流紧张,银行贷款最多只能贷三年,没有长期贷款。

  最终,在借鉴国际产业发展规律、产业政策和金融资本的支持经验后,中国建设银行牵头联合七家银行组成银团,给京东方提供了十年的长期贷款。

  京东方的经历反映了中国显示领域企业经历的发展困境和破局之路,长久以来形成了地方政府入股、银行贷款和公司出资的资本运作模式。

  竞争与合作

  OLED屏幕在iPhone X等智能手机的应用,加速了OLED技术产业化落地。随着制造设备和材料工程技术的发展,曲面屏、全面屏乃至可折叠屏幕在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的应用,加速柔性屏产业化应用进程。

  从三星、华为等手机厂商公布的量产计划来看,2019年折叠屏手机的放量在百万级。有不少观点认为,柔性OLED的屏幕良率和产能问题导致折叠屏手机推广不及预期。

  在张宇看来,柔性OLED面板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当前,柔性OLED面板生产商共同面临的问题是材料和装备。“比如以上游材料来看,目前能提供一些材料的企业比较少。”

  从制备设备来看,目前OLED面板制程的主要设备蒸镀机,大多来自日本和韩国企业,这也是国外企业在柔性显示领域更占据主动的主要原因。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彭俊彪教授指出,制备柔性屏的上游材料稀缺,材料供应产业链比较弱,导致柔性屏的成本比较高。“高端材料基本还是靠进口,但是国内的上游材料已经在扩张布局,估计在一两年内就能有较好的发展。”

  彭俊彪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团队,研究的是制备柔性屏的另一项关键技术——TFT背板技术。2009年承担国家科技部“863”平板显示重大专项后,团队逐步研发掌握了氧化物TFT背板关键技术(Ln-IZO TFT技术),规避了日本的技术专利。创维集团和华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广州新视界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加速实验室成果转化。

  除了材料、设备的桎梏,制备工艺上的差别是影响良率的重要因素。“即使是采购同一家厂商的材料,从同一家设备商订购设备,做出来的产品也是有差别的。比如在生产线的投建过程中,包括玻璃基板搬运、蒸镀、曝光等各项工艺环节中使用的材料及设备,都需要提前与供应商共同测试开发,有的甚至需要经过上几千次的调试。”张宇说。

  目前,处于行业产能爬坡、良率提升时期,各家半导体显示企业的经验、管理模式以及使用的材料不尽相同。“从长远来看,随着工艺的精进和成熟,未来都是取长补短,虽然有很多是商业机密,但是最终会慢慢趋同。”彭俊彪说。

  换句话说,这条赛道上的半导体显示企业,横向上是竞争与合作,而纵向上完善产业链需要产业协同。

  迎接5G时代

  进入2019年,5G商用渐行渐近,各行业产业形态多维度升级,企业的商业模式及人们的生活模式都在酝酿变化,万物互联也是大势所趋。终端产品的交互体验往往能给用户最直观的刺激,比如华为的5G折叠手机Mate X可以3秒钟下一部高清电影,可以直播8K超清摄像头拍摄的巴塞罗那的海滩。

  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微博上说:“5G孕育高速畅想时代,折叠开启智慧未来。”

  折叠屏的未来是否已来?在黄秀颀看来,目前折叠屏还没有很好的可放量的产品形态出现,硬屏和固曲在未来一段时期内还是主流,对于企业来讲,最重要的还是把现在的曲面屏、全面屏做好,具备大批量交付能力,同时去做未来新产品的应用开发,突破迭代技术。

  他把柔性显示划分成四个阶段,从固曲全面屏显示、固定单轴折叠到平行多轴折叠到全柔性显示,即可以任意折叠甚至拉伸。

  在张宇看来,柔性显示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未来显示将成为物联时代信息交互的端口,屏幕将“随形而变”。“一个革命性的变化是各项综合技术达到同一点时引起的质变,比如智能手机的普及就是在通讯技术和液晶技术同时发展到一定时点,苹果三的发布刚好踩在这个时点。”张宇说道。

  “万物互联自然推导出来就需要有万物显示,柔性显示又能够加速万物互联。”黄秀颀认为,柔性屏不再仅限于一块屏幕,它是交互的终端,重点是实现物与物的联结。柔性显示在智能家居、车载显示、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终端产品的应用,屏幕无处不在,更贴近于“泛在屏”的概念。

  彭俊彪更倾向于从技术角度展望柔性显示的未来,“从物理屏幕的角度来看,柔性显示基本上发展到一个顶点,从工艺上讲,未来印刷显示制造屏幕就像印报纸一样,Roll-To-Roll (卷对卷),成本降低、产能效率提升都是可预见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分子光电材料与器件所长曹镛认为,印刷显示和柔性显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相当一段时期内,OLED和LCD仍将共生共存,相互补充,而不是完全取代。”他解释说,LCD和OLED谁占主导,取决于产品的性能价格比,由市场来决定。

  《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第13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