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财经 • 正文

“汽车人”造车记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欧爱铎

  新华社长春5月2日电 题:“汽车人”造车

  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姚湜

  “时代进步了,生产方式改变了,但‘汽车人’精益求精的要求从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开始,传承至今,从未改变。”

  在长春,很多新中国第一代“汽车人”造车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见过汽车;今天,新一代“汽车人”技艺精进,不断缩小与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

 

  “这个轿车,哪边是车头,哪边是车尾?”

  “时任一汽副厂长孟少农给我们看他画的轿车外形,我们就问,哪一边是头,哪一边是尾啊?”刘经传老人说到这里,哈哈地笑了起来。

  刘经传是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原总设计师,曾经参与制造第一辆“解放”、第一辆“东风”和第一辆“红旗”轿车。如今已年近90的他,依然思维敏捷。

  1957年,全国汽车领域的人才都集中在长春,一汽的“解放”牌卡车正在做生产调试。这个时候,一汽接到了新指令:造轿车。

  “这让我们很发愁,技术人员不够,样车也没有,工作车间都不知道去哪儿找。”刘经传说。

  全力挖潜,一汽把很多参加工作不到半年但又熟悉加工工艺的大学生调到设计处参与轿车设计,样车也从北京调配了几辆。按照“仿造为主、自主设计”的起步方针,中国人开始造轿车。

  刘经传说,经过考量,一汽设计处决定用奔驰190的发动机搭配法国一款车型的车身骨架,外形自主设计。这段时间,一汽工程大楼始终灯火通明,设计人员全力以赴,拆散零件后进行测绘。

  为了赶工期,刘经传带领底盘科吃住都在车间。做出一个零件来,检查合格之后就贴上标签放在一边。零件做完后再进行组装,装完总成送到设计处,总装配就在设计处试制车间里进行。

  1958年5月12日清早,第一辆“东风”轿车组装完毕,刘经传成了这辆车的第一个乘客。“东风”从试制车间开出来,绕一汽中央大道转了一圈,出了南门。当时正好是上班时间,路两边都站满了人,大家情绪高昂,夹道欢迎。

  “那时候跟我们配合的技术工人太厉害了,没有他们,绝对不可能造出汽车。”回忆“东风”的诞生,刘经传这样说。

  “瞧那个中国钳工,真棒!”

  提到汽车,人们会想到流线型的车身,精致的车标,复杂的发动机外壳……而这些所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都离不开模具。

  一汽刚建厂的时候,像火花塞这种需要精密模具的零部件,当时国内最高级的模具企业也无法生产。从模仿学习到自主研发设计,随着时代发展,中国汽车制造水平大幅提高,“汽车人”造模具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2000年,在沈阳举行的一场国际技能大赛上,考察钳工组的模具组合件涉及上百个尺寸的测量,有八十多个配合面。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121名工人同场竞技,考试时间是七个半小时。

  距离比赛结束还有十分钟,一汽铸造公司模具钳工李凯军的模具基本成型。“我前面的俄罗斯工人回头看了看我的模具,冲我竖起了大拇指。”李凯军说,比赛结束之后才知道,只有四个人完成了模具。李凯军获得了亚军。

  2003年,李凯军接到了一项“高难度”任务——制造当时国内最大、最复杂的压铸模具。这套模具是一个重型车的变速箱中壳,总重量33.5吨,共有斜抽、直抽、齿条抽总计8个抽芯组成。不仅任务紧急,还要求质量对标国外同类产品。

  李凯军带领5个徒弟加班加点,反复琢磨研讨,采用重心偏移吊装法等十多种改进手段。没有起吊设备,就由两个人扛着滑块进行模具研配;装配场地不够大,就借用联铸的厂房进行后期装配,装配现场的温度达到39摄氏度。最终,模具制造任务圆满完成,并在上海模具展览会上一鸣惊人,吸引了大批订单。

  从解放卡车发动机侧盖板,到奥迪A4点火线圈支架,甚至是红旗车旗标,这些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的关键零部件,在生产中都离不开李凯军制造的模具。近年来,已经是高级技师的李凯军完成国内外各种复杂模具二百余套,总产值达8000多万元,改进创新百余项。

  “无论设备多么智能,人才是创新的主体”

  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浪潮汹涌袭来,越来越多的机器替代了人。

  记者在今年2月投产的一汽红旗工厂新H总装车间看到,自动巡航小车沿着车间地面铺设的“轨道”,一边哼着轻快的音乐,一边运送物料零件;它们遇到障碍物会自动停住,在“十字路口”还会避让转弯车辆。

  这一总装车间里有200多个自动巡航小车,改变了以往物流人员拉车、开车运输零件的历史,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今年一季度,红旗品牌累计生产整车12332辆,同比增长1557.5%。

  新技术也会带来新难题。

  2018年,一汽-大众生产的全新一代宝来轿车。由于企业新采购的模具应用了新式气动结构,在加工宝来车身左右侧围过程中,模具填充结构经常“卡死”,最严重的一次生产线被迫停产80分钟。

  “绝不能让这个卡脖子问题再次发生!”一汽-大众公司冲压中心劳模牟少志带领他的创新团队对新式气动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大胆更改填充斜楔导板的结构,巧妙增加气缸节流阀来代替阻尼器。模具卡顿现象彻底消除,不仅稳定了生产,还为企业节省了不少成本。

  “设备是不会创新的,只有人才是创新主体,尤其一线工人是不可小视的创新力量。”一汽红旗工厂技术处外网维修工齐嵩宇说。2011年,齐嵩宇凭借“电阻点焊工艺质量自动监控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时代进步了,生产方式改变了,但‘汽车人’精益求精的要求从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开始,传承至今,从未改变。”齐嵩宇说。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