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从贫困村到“三晋桃花源”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莫言

  山西省晋城市洞头村:

  从贫困村到“三晋桃花源”

 

  上世纪80年代,如果想去山西省晋城市洞头村,就要从刚刚撤县设市的晋城城区,沿着白水河往西南方向走,绕过九沟十八垴,直至看到群山中间一片迷你盆地。10千米的路,要走4个钟头。

  “三无”村接上了大网电

  那时的洞头村是出了名的“三无”贫困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集体无收入”。据村志记载:1978年,洞头村有67户267口人,到了1992年只剩下42户143口人。半数人口外迁,难舍故土的人留下来,日子过得很艰苦。

  1992年,王全富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出去打过工,也读过几年书,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早已改换了面貌。眼前的洞头村,有诱人的田园风光、众多的历史遗迹,守着金山银山却在过穷日子。和村委会再三讨论,并询问过留守村民的愿望后,王全富决定将修路引水作为改变村庄的首要举措。

  想修路引水,得先有电。这是王全富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洞头村原来仅有的一条低压电线是从附近煤矿拉过来的,后来接上了“电管站”的电,但电压一直不稳定。村里也经常交不起电费,所以隔三岔五停电。王全富决心改变这一切。

  没有资金,王全富就数十次跑到市区电力、水利部门寻求帮助。1993年,供电局勘察后决定架起2000米临时线路,为村里引水修路提供用电保障。当时派来的供电人员刘晋钢、李冠平,后来和洞头村结下了情谊。“村里第一台50千伏安变压器、第一条正式的10千伏线路,都是经我手安装修建的,我印象深着哩!”刘晋钢回忆道。

  1994年年初,王全富带领村民建成了一个500立方米的全封闭水池,初步解决了洞头村吃水难的问题。随后,洞头村人开山清运土石,于1998年修通了与川东路相连的1070米挂壁公路,告别了“冬走河滩夏攀崖”。

  生态旅游让村子脱贫奔小康

  洞头村通往外界的大门打开了,与市区的车程缩短至6千米。城里人发现,晋城竟然有这么风景秀丽的去处。王全富意识到,发展旅游才是致富道路。他敢想敢干,开始谋划洞头村从传统农业向生态旅游业的转型。

  经济要发展,电力要先行。2002年,供电企业经过考察,为洞头村新增一台100千伏安的变压器,供电可靠性提高到92%。洞头村成为晋城地区最早装上路灯、最早建起生态农家庄园、最早普及电视空调、经营家庭型“农家乐”的乡村之一。

  经营蔬菜采摘园的村民王小坤自豪地说:“如今时兴美丽乡村游,我们洞头村早在十几年前就靠着生态旅游脱贫奔小康啦!”

  2009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山西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来到了洞头村。临走时,习近平说:“等洞头村发展得更好了,我再来看望你们。”殷切的期望,让村民们深受鼓舞,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更足了。

  洞头村迈进了新时代

  站在新起点,规划新未来。根据村里的规划,洞头村以“太行山自然农业文化示范村”为定位,以整治环境卫生、垃圾分类为切入点,由村党支部带领村民清除畜圈、填埋旱厕、修复残壁、粉刷墙壁、硬化街巷、植树造林。小山村大变样,2010年一举跨入省级生态文明村行列。

  从2012年起,晋城供电公司黎明共产党员服务队会定期到洞头村上门服务。村里的电网升级改造后,许多村民家屋顶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村里还修建了门球场和多功能运动场,铺设了340米登山步道,建起了廉政教育基地、拓展训练基地,还要分批重修南山佛洞、琵琶寺等古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洞头村如今成了“三晋桃花源”。2017年,洞头村开办了30多家“农家乐”、采摘园,接待四方游客12.5万人次,人均收入近两万元。王小坤家的采摘园旺季门庭若市,他正准备再扩大一倍的规模。

  许多昔日搬出去的村民又回来了。他们携儿带女,乐乐呵呵,要在自家门口经营后半辈子的幸福事业。

  王全富四年前退休了,但他闲不下来,近期还在给晋城市委市政府写信,写洞头村发展面临的新挑战。这个他倾注一生心血的小山村,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不能掉队,还要走得更好、更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