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山西省长治市大力发展 “合作社+”模式纪实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中国商报/中国商网(温馨 记者 遆凤洲)山西长治,古称“上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太行、太岳山为依托,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著名的劳动模范李顺达、被称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人”和“活化石”的申纪兰以及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便出自这里。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如何利用革命老区资源优势,加快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让富有“上党”特色的农副产品走出老区,成为长治市面临的主要问题。

  试点引领 创新实践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长治市出现了一批既具有一定科技水平,又具备产前、产后综合服务能力的合作组织。2007年,长治市政府提出“发展一批,提高一批,规范一批”的指导方针,按照“政府引导,部门联动”的总要求,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帮生、帮长、帮规范”,并在长子、屯留、潞城等县区进行试点。经过几年的试点探索,长治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更全面、更具前瞻性。

  近年来,长治市紧紧围绕提升合作社发展质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在合作社发展上创新思路,实施了一规、一周、一品、一会、一行动的“五一”举措:

  “一规”——《长治市现代农合发展战略研究》规划全国领先。打造了长治农合发展六大路径:构建农合发展的“长治模式”,建设全国第一的农合小镇,打造长治市农合区域公用品牌,创建长治市农民合作社名录,培育一批服务经营能力强的联合社,创办培养合作社人才的农合学院。规划具有前瞻性、统筹性和严肃性,引领长治农合快速发展。

  “一周”——长治农合发展博览周是全国首个农合会展品牌。立足长治农合发展优势,围绕推进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抢抓全国和该省大力发展会展经济机遇,整合扶持资金,在全国率先打造了“农合发展博览周”会展品牌。2017年、2018年举办了两届“长治农合发展博览周”,两届活动合计展出面积达2.1万多平方米;汇集省内外200多家优秀农民合作社的千余种农合产品;参观人数达到25万人次,316支团队参观学习;现场成交金额达到830余万元;现场达成4800余万的农产品订购意向,招商引资15个项目,近20亿元。

  “一品”——“长治神谷”是全国首个农合区域公用品牌。2017年9月,创立了“长治神谷”区域公用品牌。这是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和全产业链的地级市农民合作社区域公用品牌。先后开展了“长治神谷”扶贫农合产品进社区活动、 “长治神谷小杂粮山货节(杭州站)活动”等展销活动,“长治神谷”品牌迅速走出长治,走向全国。今年3月与韩国农心株式会社、山东日照农业公司合作,注册成立了长治市钜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建设年产5万吨辣椒系列加工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运营模式,推动长治农合产品出口韩国和东南亚市场。“长治神谷”品牌创建不到两年,便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产品远销全国和东南亚,影响力和渗透力快速提高,农特产品平均溢价率达25%以上。

  “一会”——长治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推动行业自律。在成立全国第一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中心的基础上,针对合作社分而自治、缺乏行业规范的实际情况,2018年6月成立了长治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引导全市合作社更规范运行。目前,已有200家示范社加入联合会,辐射带动全市万家合作社发展。2018年该会承担运营了“长治神谷”区域公用品牌,带领合作社外出展销38次,带动合作社销售4000万元。

  “一行动”——实施“十联百社”行动,建立合作社名录。“十联”就是找准合作社的联合发展方向,以小米、中药材等传统特色单品类为主,聚合资源,握紧拳头,在43家联合社中重点优选10家规模大、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联合社。“百社”就是从当前1万多家合作社中精选100家左右示范社培育壮大。从2007年开始,长治市政府每年拿出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十联百社”。今年3月,与长治电视台联合举办“双创梦工厂农经专场”活动,为25家入选“十联百社”名录的合作社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同时还解决了合作社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至此,长治市农业合作社诞生了三个“全国第一”:第一个农合小镇建设在该市发布,第一个农合区域公用品牌——长治神谷在该市启用,第一个农合发展主题博览周在该市举办。

  扶贫帮困 利众惠民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长治市合作社建设步入融合发展、创新发展阶段,取得了“小合作、大收益”的效果。特别是在推动脱贫攻坚上,长治“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资产收益为纽带,吸收贫困户入股入社,架起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桥梁,成为了农业脱贫产业的主要模式。

  多主体领办,提升合作社带贫能力

  能人+合作社+贫困户。通过村支两委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能人领办、创办、参与农民合作社,再以合作社精准对接贫困户,形成“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模式。2013年壶关县刘寨村能人程玉珍返乡创办壶关县新天地种养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本村120户贫困户268人,统一修建经营春秋大棚88栋、冬暖棚20栋。2017年合作社净收入达21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达到4500元,实现稳定脱贫。

  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通过村集体牵头成立合作社,以资源、资产、资金入股,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破零”,实现村集体、贫困户和合作社三方共赢的脱贫模式。2016年,黎城县的八个贫困村由各村集体牵头成立了十家合作社,以土鸡、肉牛、大棚蔬菜、观光等扶贫项目为支撑,2017年产生收益64.92万元,其中,村集体分配25.28万元,贫困户分配32.78万元,户均增收1304元。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带动了周边群众发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很明显。

  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合作社发展,企业需要什么,合作社就生产什么,让农民从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中解脱出来,专心于农产品生产。武乡县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深度对接天士力集团、北京清身健康管理公司等企业,为109户入社成员和189户贫困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服务,年直供米、面、杂粮700吨,销售收入达到780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800元。

  多业态经营,促进合作社增产增收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