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生活 • 正文

意外成为走红短片演员 听外井沟村老人聊聊啥是佩奇(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莫言

老孙的姐姐就跟着儿女去了燕郊,帮着照顾孩子。但老孙听说,姐姐在那不太习惯,住不惯楼房,“咱农村人受不了,自家这空气新鲜,楼房可憋屈了。”有时姐姐会趁周末回趟村里,但赶着第二天就得走,“不能误了星期一接送孩子。”

对于短片,老孙唯一闹不懂的,是为啥拿个鼓风机给孙辈当礼物,要是他,肯定不会送这个,觉得有点土,“应该拿布缝个小猪的形象,就像咱们过去,俺娘给我缝的布娃娃、小老虎枕头那样。”

讲述者:“唢呐艺人”老王

“教儿子吹唢呐学会了他又扔下了”

老王见我时,刚刚从炕上睡醒,喝着茶、话少。聊了会唢呐,笑意渐渐浮现在他脸上。

短片里,有人说佩奇是种“棋”,李玉宝一头雾水,远处响起了唢呐声,吹唢呐的那人就是老王演的。

老王的本职工作是木匠。念书的时候,他在学校宣传队就能吹笛子了。后来弹三弦、吹唢呐,也都属于业余爱好。

他最初学唢呐,跟村里的秧歌队有关。上世纪90年代那会儿,外井沟村开始组织秧歌队,以后每到过年都有表演。吹唢呐,是为了配合秧歌队的表演。

老王记得,那会儿过年特别热闹,除了扭秧歌的,还有唱晋戏的、踩高跷的。几个老年人负责教,其他人就“现学现卖”。

热闹的场景似乎是和年轻人们一起消失的,村子附近没有企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

外井沟村的常住人口,从最多时的700多人,变成了如今的300人左右。人口流失的同时,更多的娱乐项目却涌进了村里。电视普及开了,还有打麻将、跳广场舞的。只是,秧歌队和高跷队再难组织起来。

老王带我去看村口的戏台,戏台后面,曾经供演员化妆的地方早已堆满了杂草。“后面这个椽子,最后一次是我给换的,二十多年前了。”

除了这次在《啥是佩奇》里的角色,老王如今只在红白喜事上有机会吹吹唢呐,他那把唢呐是小叶紫檀做的,“现在要买,得800到1000多块。”老王也尝试过教儿子学唢呐,但孩子不喜欢,“学会了又扔下了,不催他就不吹了。”

《啥是佩奇》爆火后,人们动容于留守老人的不易,也在争论城乡之间的鸿沟是否真的如此之大。但在外井沟村,这些似乎并非一成不变的:村里的小卖部早就贴出了二维码收款,但老人们还是习惯使用现金;因为帮着照看孙女的缘故,手机里总是放着动画片,老王和妻子对小猪佩奇的形象并不陌生。

说起秧歌,老王学吹唢呐时,外井沟村村委会张书记那会儿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小伙子,他记得,那时大家提前15天就开始排练了,到了过年,就去村委会、戏台、庙里,还有别的村里,挨个表演、拜年。

张书记年轻时也出去过,他理解自己村子的难处,交通太不方便,到镇上开车都得20分钟,“现在旅游正做着呢,但特别难,得一步步来。”

张书记把这形容为“信息鸿沟”,但并非难以逾越。他想起自己当年出去打工时,过年总要回来待上两天,“不管怎么样,年轻人对这个地方,还是有感情的。”

本报记者 张帆 实习生 吴媛博 统筹/刘汩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