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夫博士”的智慧养鱼梦:无人化 远程操控

  中新网湖州4月4日电(见习记者 施紫楠)浙江湖州双桥村,归毛头已经很久没有起夜查看鱼塘是否缺氧了。房里的四个闹钟整齐排列着,已经堆了灰,自2017年后,就再也没有响过。

沈杰在监控后台查看鱼塘内的大数据 施紫楠 摄

沈杰在监控后台查看鱼塘内的大数据 施紫楠 摄

  “2000余亩鱼塘一切正常。”打开手机APP,查看塘内含氧量、水质后,归毛头喜上眉梢,望着波光粼粼的鱼塘,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双鱼塘循环水生态养殖。庆渔堂提供

双鱼塘循环水生态养殖。庆渔堂提供

  回忆起前面20余年的“辛酸生活”,归毛头感慨万千。

  每天挑着饲料、穿着套鞋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往返喂食;天热时在池塘边守夜,每隔两个小时查看虾塘含氧量,如果缺氧就立刻把水泵搬到塘边增氧……

庆渔堂研发出的“跑道养鱼”模式。庆渔堂提供

庆渔堂研发出的“跑道养鱼”模式。庆渔堂提供

  “自从搞养殖,我夜里几乎就没睡过一个完整觉。”归毛头告诉记者,当时屋里的四个闹钟,夜里挨个响,提醒他每隔2个小时起来跑一趟鱼塘。

  这样的情况持续到2017年,才得以改变——归毛头用上了物联网,晚上在家里通过手机APP,就可随时遥控增氧机开关,实时监控养殖塘水质变化。

  只有初中文凭的归毛头,成为当地物联网养鱼的“第一人”。如今,物联网也被越来越多养殖户熟知……

  上述这一切,多亏了前些年回乡的“渔夫博士”。

  “渔夫博士”名叫沈杰,中科院博士,2016年辞去高薪工作之前,他是物联网领域国际标准的权威专家,主导提出的“六域模型”,搭建了物联网的“大厦”框架。然而,物联网爆发前夜,他却回到家乡湖州,养鱼去了。

  “许多人把物联网看作一个产品或者平台,这其实是个误区。物联网应该是一种生态系统,当它与产业结合,才能真正落地发挥应有的价值。”抱着把技术和行业跨界整合的想法,沈杰在家乡创办了庆渔堂,就是希望用物联网科技唤醒沉睡的鱼塘。

  “我是渔夫的儿子,我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让水变得更清,鱼的品质更好,乡亲们生活更轻松。”在沈杰看来,中国的农民是最辛苦的,尤其是渔民,因为不得休息,通常脸色泛黄。至今他还记得,6岁那年中秋节过后,看到整个鱼塘一大片死鱼漂浮在水面上,那触目惊心的场景。

  “养鱼辛苦,利润却不高,动辄血本无归。”沈杰说,传统渔业养殖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困境。

  背起背包重新上路,沈杰带领团队扎进村里,了解农户需求,在鱼塘里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检测水温、含氧量等信息,利用物联网技术,重构渔业养殖生态系统。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对每个鱼塘的24小时实时监控,掌握全天鱼塘溶氧量变化,什么时候氧气低了,平台还会自动做增氧处理,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养殖户。”沈杰说。

  此外,通过数据分析,这套系统还可实行水质在线监测、移动巡查、大数据鱼情分析、病虫害预警防治等功能。目前,它的服务范围以南浔为中心,逐步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覆盖了50万亩的鱼塘养殖面积。

  “传统露天鱼塘的养殖模式,除了辛苦,还容易造成水质污染。”为此,沈杰研发的“双鱼塘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投入不高,但对改善鱼塘生态环境、提升鱼品质收效明显,当地渔民亩均可增收一万元以上。

  “渔业只是一个试点,它的成功经验可以推广到整个传统农业领域中去。”沈杰告诉记者,“未来,我希望中国的农业,不再是父辈们含辛茹苦、低效高风险的作业,而是人工智能保障下的智慧化管理和品质保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