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新华社杭州4月26日电 题:“绿水青山”通达“金山银山”——浙江丽水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新华社记者方问禹 方列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5年领跑全省,经济增速位列省内11个市首位,农民收入增幅连续10年领跑……近年来,浙江丽水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多管齐下拓展“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通道,实现生态与发展互促共进,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原生态”直面“大市场”

 

  如今在丽水,贴有“丽水山耕”标志的农产品,市价平均提升30%以上,溢出的部分是“生态”附加值。缙云县农孵专业合作社社长、朱子阁家庭农场主陈诗洁说,“丽水山耕”美如其名,已经被赋予生态属性。

  通过基地直供、检测准入、全程追溯等标准建设,丽水农业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已经建立粮食、食用菌、蔬菜、禽畜等合作基地1122个,累计销售额超过130亿元,品牌估值达到26.6亿元。

  品牌化、规模化、电商化,组织协作、专业分工……丽水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让条块分割、自给自足、逐渐边缘化的“小农经济”,变成奇货可居的“生态经济”,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兑换出更高的市场价值。

  “好生态直面大市场,价值空间空前提升。”丽水市发改委副主任周立军表示,互联网、现代物流体系等,前所未有地打破乡村原生态与消费大市场的信息和空间距离,为拓展生态产品的市场价值带来关键基础和巨大机遇。

  继“丽水山耕”的成功实践之后,“丽水山居”集体商标近日也注册成功,标志着丽水市农家乐、民宿也正式拥有了区域公共品牌。记者了解到,这也是浙江省首个地级市注册成功的农家乐民宿区域公共品牌。

  2018年,丽水市4300多个农家乐民宿接待游客3451万人次,实现营业总收入4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33%。可以预见的是,“丽水山居”品牌将明显提升当地民宿经济的附加值,也利于行业长远健康发展。

  “美好生态”也是“经济要素”

  素有“植物活化石”之称的百山祖冷杉,近年自然萌发出430多株幼苗,是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见证。作为丽水市庆元县连绵群山的最高峰,百山祖绽放的“生态之花”在于植物繁茂,也在于“生态利用型工业”与之共生共荣。

  “美丽生态的价值,看得见、算得清。”浙江百山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星丽列举了直观的例子:因为空气和水质量上乘,企业洁净车间过滤粉尘、漂浮物、微生物等成本明显降低,水处理环节耗材的使用寿命则延长一倍,每年能节省超过10万元。

  也是因为看中生态优势,德资生物医药企业肖特新康选择在丽水投资生产。良好生态环境加上小城市生活方式,让这家外企负责人、一对德国夫妇“找到了欧洲的感觉”,于是决定搬离高档酒店,转而在缙云县城买房安居。

  美好生态成为“经济要素”,也是丽水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方向。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之下的生态利用型工业,在丽水已经形成多个产业集群,包括食用菌、生物医药、新材料、绿色能源等。

  记者了解到,浙江省2013年取消对丽水的GDP和工业总产值考核指标,丽水就此专注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提出“园区外基本无工业、园区内基本无非生态工业”。目前,丽水市95.8%的区域被列为限制工业进入的生态保护区,建立产业准入负面清单。

  为确保生态与发展兼容,丽水市与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协作,建立动态监测、量化分析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作为地方生态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

  “改革驱动”激发“资源价值”

  3500座海拔千米以上山峰绵延不绝,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等“六江之源”奔流不息。构筑丽水生态高地的山和水,曾经是隔绝繁华的天然鸿沟,如今是增收致富的生态资源。

  “河权到户”改革之前,青田县章村乡每年河道保洁要花20多万元,但“人均15元”的保洁经费全投河里也不够。改革以后,河道管理权和经营权分段或分区域承包给农户经营维护,全乡23条河道每公里年均增收6000元,村集体年增收8万元,政府节约保洁经费、渔业管理费10多万元,形成了“以河养河”的良性循环。

  丽水市发改委主任饶鸿来介绍,丽水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房所有权、林权、水权、村集体经济股权等“六权”确权赋权,实现“山有界、树有权、地有证”,继而推进经营体制改革。

  2018年,丽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922元,同比增长10.2%,增幅连续第十年领跑浙江省。其中,田、地、林等以往被闲置的山村资源被盘活,为农民带来稳定持续的收入。

  记者了解到,丽水基本建成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实现农村林地使用权、水域养殖权、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等12类产权交易、抵押和贷款。截至2018年底,丽水林权、农房、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余额分别达64.3亿元、53.4亿元、9.1亿元,均在浙江省内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