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报道:医院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承担着24小时不间断的紧急医疗救治任务。为解决“急诊不急”的难题,北京市医院管理局要求,从明天(1日)起,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北京市属三甲医院,将统一实施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
也就是说,在北京市的这20家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将打破过去患者“先来后到”的看病顺序,而是按病情的轻重缓急将患者分为四级,以确保病情危重的患者优先得到救治,而病情不太紧急的患者,挂急诊号很可能会等待很长时间。那么,对于这样的变化,患者怎么看呢?急诊分级能解决“急诊不急”的问题么?
急诊分级 自动排序:确保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分诊台前,记者见到一对夫妇搀扶着一位神情痛苦的老人前来就诊。询问过病史后,护士给老人量血压、测心率和脉搏等,并将数据录入电脑。记者在现场看到,急诊电脑系统根据老人生命体征和病史等情况自动分为4级,但护士手动调成了3级,她说,通常会根据患者状态再次评估,原则是“就高不就低、保障生命安全”。
朝阳医院护士:“这个看起来像是脑血管病,因为他眼和嘴歪了,他不是急症期,已经有2天了,但是我也要根据他血压的情况再看。我们做完了分诊的病人,到他就诊前,病情有什么变化,我们要随时关注,采集病人心电图,20分钟半小时没有就诊的我们都要过去关注一下。”
这时老人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上,后面还标注为3级。在候诊期间,分诊护士会随时关注病人病情变化。为保证不同级别的患者能在科学的时间内得到治疗,系统有自动排序的功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梅雪对中国之声记者表示:“一级的病人有生命危险,那就立刻送到抢救中心就抢救。我们这里是二三四级的病人,二级是红色的,三级是黄色的,四级是绿色的,二级的病人,我们规定10分钟就要看到,前面有病人你也要排在后边,但是当接近十分钟时,你就跳到头一个去,下一个就是你。三级的病人30分钟要看到,四级的病人要等3、4小时以上。”
包括北京天坛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在内的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北京市属医院要将急诊科的患者按照濒危、危重、急症和非急症四级分级管理,优先处理较重病人。对于这样的变化,不少患者都表示支持。
患者:“太好了,以前也有过看不上的时侯,以前很难受也得等着,这次来了一会就看到了。”
家属:“得到重症也能第一时间得到治疗,不用简单粗暴的先来后到,让最需要的人得到最急需的资源。”
专业医务人员根据病情、体征数据进行评估分级
急诊预检分诊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及隶属专科,进行初步诊断、安排救治的过程。为有效保证分级的科学公平和安全,各医院急诊科都安排经验丰富的人员从事急诊预检分诊工作。医务人员依据专业仪器对患者采集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数据,再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作出最终科学的分级。
北京天坛医院急诊流水区护士长杜岳表示:“分诊的护士来对病人进行评估,同时我们的监护仪采集了病人的生命体征数据,然后根据病人的主诉以及他的伴随症状,这几方面来综合的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级。”
急诊分级为改善大量非急诊患者占用有限急诊资源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急诊医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三级医院急诊量逐年增长。目前,北京市市属三级医院的年急诊量已达235万人次。而造成就医人数攀升、环境拥挤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的非急诊患者占用了有限的急诊资源。调查显示,在急诊就诊的患者中,非急症患者比例大约占30%到50%,甚至有个别的医疗机构高达80%。
北京市属医院急诊工作专家组成员、北京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郭伟向中国之声记者表示:“大家到医院来挂号看病往往是这样的一个观念,我挂了号了,那么我就排队,轮到我了就该我来看,那是门诊的秩序,在急诊就诊,我们是按照急重优先的次序,分级到三级四级。”
根据北京市医管局的安排,在20家提供急诊服务的市属医院会尽快实现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全覆盖,并与排队候诊叫号系统连通,提高预检分诊的工作效率。北京市属医院急诊工作专家组成员、北京朝阳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郭树彬表示:“要求所有的市属医院进行推进这种分级诊疗这种标准,有很多没有进行分级诊疗的医院能够快速进行实施。实际最重要是保证了各家医院急诊的诊疗均质化,最大可能保证危急病人到了医院第一时间获得救治。”
北京市医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各医院分诊台的护士会根据当时患者的候诊情况进行大致估算,但4级急诊患者的等候时间确实不容易确定,等候两三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也有可能。儿科则因医生紧缺等原因,等候时间可能会更长。原则上建议非急症患者尽量选择到门诊就诊,把有限的急诊资源留给真正有需要的急危重症患者。
央广记者 车丽、北京台记者 韩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