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 题:证监会: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
新华社记者刘慧、许晟
作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雁”和资本市场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市公司的质量至关重要,备受市场关注。11日,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公开阐述上市公司监管工作。
易会满表示,将坚持增量和存量并重,把好市场入口和出口两道关,以增量带动存量,实现市场化优胜劣汰,持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以关键制度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表明,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是资本市场改革的重中之重,未来上市公司监管迎来三大新动向。
动向一:通过深化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以增量带存量
中国作为一个产业要素齐整,兼具强大生产能力和巨大内需潜力的国家,为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提供了信心、底气和机遇。上市公司带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头雁效应”初显同时,整体质量仍然有待提升。
未来,监管部门将坚持增量和存量并重,以增量带动存量的方式改革上市公司监管,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在增量优化方面,易会满表示,推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平稳起步,真正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证券发行注册制,提高审核工作透明度和效率,增强发行上市标准的包容性和政策的可预期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同时统筹推进相关上市板块的改革,畅通多层次资本市场机制,吸引更多各行各业的优质企业上市。
“继续保持IPO常态化,坚持竞争中性,不唯所有制,不唯大小,不唯行业,只唯优劣,切实做到好中选优。”易会满说。
如何提高现有上市公司的质量也备受市场关注。易会满明确,实施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行动计划,注重发挥各方协同效应,力争用几年的时间,使存量上市公司质量有较大提升。同时,完善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机制,支持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为上市公司提质增效注入“新鲜血液”。探索创新退市方式,实现多种形式的退市渠道。
动向二:“鼓励好公司、紧盯坏公司”的改革方向清晰
优质上市公司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具活力的部分,不断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鼓励优质上市公司做大做强是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题中之义。易会满透露,对持续规范经营的优质上市公司要在融资、并购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提升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乱象频出的问题公司和风险公司要重点聚焦、严格监管。
数据显示,资本市场日渐成为并购重组的主渠道、存量盘活的主战场,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从2014年的1.45万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56万亿元,约占国内并购总量的六成,跃居世界第二大并购市场。
易会满表示,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度优化再融资、并购重组、减持、分拆上市等一系列制度,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进一步提高资本形成效率,助力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另一方面,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诸多乱象,给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阻碍和伤害。今年以来,证监会已对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立案28家次,其中涉及资金占用13家次、违规担保12家次。易会满强调,上市公司和大股东必须牢牢守住“四条底线”:一是不披露虚假信息,二是不从事内幕交易,三是不操纵股票价格,四是不损害上市公司利益。
“守法合规经营是企业的生命线,不遵守合规底线,企业很难走远走好。”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说,协会也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培训、座谈等措施,强化上市公司规范运作自觉性。
动向三:监管与服务并举等监管思路明确
证监会在11日还明确了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监管思路:坚持监管与服务并举、坚持规范与发展并重、坚持信批与治理并行。
易会满表示,证监会系统和会管单位要更大力度加强上市公司监管,寓监管于服务之中。通过有效监管、持续监管、分类监管、科技监管,完善市场机制,优化市场环境,稳定市场预期,提高对实体经济和企业的服务供给质量。
易会满说,监管的目标是保障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要督促企业合规经营,建立起内控健全、治理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企业做优、做强、做持久,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不断增强资本市场的微观主体活力。
此外,要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让投资者看得见、看得清上市公司,更好地实现“用手、用脚投票”,同时强化对大股东、上市公司董监高的监督约束,促使其忠诚履职。
易会满介绍,截至4月末,境内上市公司共3627家,总市值约60万亿元,均居世界前列。上市公司涵盖了国民经济全部90个行业大类,占国内500强企业的七成以上。“可以说,3600多家上市公司就是中国经济的‘成分指数’,整体上反映了宏观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
民营经济在资本市场得到了有力支持。目前,民营上市公司共2544家,占比从2012年的55%提高到目前的70%,战略新兴行业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比达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