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100万倒逼招生制度改革

  高职扩招100万倒逼招生制度改革

  今年高职院校扩招100万,喜耶?忧耶?按照目前全国1418所高职院校计算,每校需平均增招705人左右。这无疑是对高职院校有着广泛影响的重大决策。增招决策对高职院校有什么影响呢?

  笔者就此对安徽省有关高职院校的领导、招办主任进行了电话访谈,他们一方面反映这是对高职院校的重大利好决策,另一方面又对高职扩招的生源如何保证以及扩招后怎么进行教学与管理表示了忧虑。

 

  对于国家示范(骨干)院校来说,由于自身较好的社会声誉和办学质量,原来招生形势就较好,办学空间已得到了充分利用,但头疼的问题是增招后学生如何安置;对于其他非示范(骨干)和民办高职院校来说,由于在招生上缺乏吸引力,原本招生形势就不是很好,虽有办学空间也有增招的意向,但却忧愁生源难以落实。另外,所有高职院校都在共同担心一个问题,在当前全国高考适龄人口减少、高职招生连续下滑的形势下,再扩招100万,生源在哪里呢?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对人口出生率的分析,到2020年前后,我国18岁适龄人口总体趋势下降明显。到2020年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数将减少30%左右。受适龄人口逐步减少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生源持续下降。在很多省出现了高职招生计划大于报名人数、高考生源数与招生计划严重倒挂的“负生源”现象。有不少高职院校的招生目标由原来的“招好”变成“招满”。即使招满了。高职学校的报到率也不是百分之百。

  根据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到2020年,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在校生要达到1480万人。按照这个目标,2018~2020年3年内,高职平均每年招生要达到493.33万人。而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我国普通专科实际招生368.83万人。

  因此,无论是从高职院校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来看,还是从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考虑,高职院校仍需要进一步拓展招生的空间,才能努力完成100万人规模的扩招任务。

  目前,高职院校现有生源主体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但很多毕业生把就读高职作为垫底的无奈选择,报考积极性并不是很高。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等社会人员可以作为进一步拓展的生源。但根据笔者的调研,安徽省3类社会人员在读高职教育的人数平均每校不足两位数。因此,进一步提高应届高中毕业生的报考积极性,把有意于就读职业教育的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纳入到高职院校的生源中来,这是高职院校扩大生源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的生源取决于招生制度的改革,有改革,有生源。高职招生长期依附于高考统一考试招生制度,考试内容偏于理论化,不重视技能测试。在高考录取批次中,高职招生被放在最后批次进行,很难录取到优质生源。

  2019年出台的职教“20条”明确提出建立“职教高考”制度,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职教高考制度的改革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高职招生脱离普通高考而自成体系,考试中侧重专业技能测试, 单列批次录取,从而改变由传统高考招生制度产生的“职教低于普教”的被动局面,做到独立地科学选拔技术技能人才。

  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975万人,本专科共招生791万人,除去海外留学的,仍有上百万高中毕业生没有升学,高职录取仍存在潜在生源。如果建立了职教高考制度,将有利于进一步挖掘潜在的高中毕业生资源。如果再实行高职注册入学、申请入学制度,高职扩招后的生源问题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根据近几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每年全国中职毕业生数都在550万左右,而中职毕业生中仅有部分进入高职和本科院校继续深造学习。因此,高职院校需进一步加大中高职衔接力度,将招生方向转移到中职对口方面,缓解自身存在的招生困难。

  吸引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社会人员就读高职院校,这是一项有待全新开拓的工作。权威部门统计显示,我国现有退役军人5700多万人,并以每年几十万人的速度递增;我国现有下岗职工数千万人,他们急需转岗再就业;我国现有农民工2.8亿人,他们中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大约只有33%接受过农业或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因为没有一技之长,他们的收入水平一直很低。要以新型实用专业吸引社会人员报考高职院校。

  吸引社会人员就读高职院校,必须要改革招生模式,畅通社会人员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渠道。还要对社会招录人员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社会人员需要个性化、定制化的辅导而非课堂教育。要打破学龄限制,实行完全学分制,允许他们采取半工半读的形式或通过技能考证来修完学分,完成学业。另外,也可以结合社会人员的就业单位,采取校企合作的“订单式”招生和培养模式,送教上门,方便社会人员就读并完成学业。

  当然,所有的招生和培养模式改革都是要建立在方式灵活、管理不松、质量不降的前提下进行,否则高职院校将因为失去人才培养的品质,并进而会影响高职教育在社会的信用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