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1日电 据外媒报道,欧盟议会3月26日投票决定,从2021年起废除冬令时和夏令时制度。这意味着,欧盟国家将告别冬夏一个小时的时间转换。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消息,再不用每年两次调整睡眠了,但另一些人则表示从未体会到这一小时差异的影响。
造成人们不同体验的原因和每个人的生物钟有关。生物钟是一种昼夜节律控制机制,据科学家研究,生物钟紊乱有可能导致神经紧张、睡眠障碍、胃病,甚至是抑郁症和心脏病。
资料图:法国进入夏令时之前,员工检查大钟时间。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植物如何知道何时天亮、何时天黑?
早在18世纪,科学家们就发现,植物是有生物钟的,这让它们白天叶子打开,晚上叶子合起来。即便是生长在黑不见光的环境下,植物仍会保持12小时昼开夜合的作息,当时人们还不知道这背后的原因。
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以美国生物学家西摩•本泽(Seymour Benzer)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发现了果蝇身上的控制生物机体昼夜节律的基因。到了80年代,2017年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三位美国遗传学家,成功地分离出该基因。
他们的研究显示,这一基因会让一种蛋白质在夜晚时分在细胞内积累,并在白天再次慢慢分解。慕尼黑大学研究时间生物学的教授罗内伯格(Till Roenneberg)表示,这三位科学家的发现显示了“基因在调解生物钟”。
这种机制不仅适用于果蝇,也适用于人类和植物。
生物钟是怎么运作的?
对于人类而言,生物钟让人们在夜间的血压降低、呼吸平缓,这也为机体的夜间修复、休养提供启动信号。人们的身体在夜间3点至4点之间达到功率曲线的最低点。到了早晨,身体慢慢恢复活动状态。
大部分人在上午10点至12点以及下午5点左右精力最好,在下午2点左右则容易感觉疲倦、犯困。太阳是人体“内部计时器”的外部参照,日光让生物钟有了校准脉冲。
生物学家罗内伯格说:“生物钟在人们机体内的每个细胞中都存在。”
以肝脏为例。白天,肝脏从葡萄糖中积累糖原;晚上,肝脏将糖原分解,为身体提供葡萄糖。“如果积累和分解同时进行,就没意义了,”吕贝克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学者奥斯特(Henrik Oster)说,“必须在时间上有间隔。”
人们常说的时差实际就是生物钟滞后,这会导致困顿、疲倦,不过通常在短时间内可以再次恢复正常。
生物钟紊乱的危害
如果出现生物钟紊乱,人们会感觉虚弱、疲倦。如果“内部计时器”(个人生物钟)长期没有与“外部时钟”(日出日落)达到和谐的状态,人们可能会生病。
学者奥斯特说,生物钟“并不是生存必需,但对协调代谢过程和日常生活非常重要”。“内部计时器”与“外部时钟”的持续不调,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增加罹患精神疾病、糖尿病、癌症的几率。
罗内伯格说:“生物钟对于机体的一切运行都有影响。”
不过,每个人的生物钟都有所不同,因此有人是“夜猫子”,有人是“早起的鸟”。不过,研究人员对“早睡早起”和“晚睡晚起”人群的皮肤细胞进行了检测后发现,早睡早起一组的生物钟运行地稍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