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2018榜单:房地产由“中国故事”变“个体故事”

  逝去的2018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风云激荡,房企排名呈现出强者愈强,市场集中度急剧上升。这一年,也是地产去杠杆之年,创新与转型坚定而长期,没有一家市场参与者可以傲然物外,百尺竿头,需更进一步。

  由克而瑞出品的《2018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已出炉,乐居财经《财情》栏目特邀21世纪经济报道编委袁一泓和《地产豪言》出品人张文豪,窥探2018年地产榜单中的秘密。

  (一)

  TOP3房企门槛已超5500亿元,三家龙头房企中,碧桂园全年实现销售业绩7286.9亿元,同比增长32.3%,自2017年以来稳坐榜首位置。

  碧桂园何时能达到万亿规模?

  袁一泓:这取决于企业战略安排,按照其土地储备和目前增速,碧桂园明年达到万亿级别是没问题的。

  张文豪:碧桂园的万亿目标并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而是在政策和舆情环境基础上,其主动控制的结果。2018年并不是房地产市场的好年头,但它仍取得第一的宝座,按照惯性增长,从流量榜看碧桂园一年之内到万亿是顺其自然。

  2019年,政策如果出现松动,对于碧桂园等房企而言是利好。政策松绑并不是全面松绑,它呈现低位趋势,从“三低”地区(房价低、库存低、风险低)开始,而这对于碧桂园的布局十分有利。此外,集体土地制度的改革也非常重要,有利于消除农民进城买房的顾虑,增加购买力。

  (二)

  除了龙头三强外,保利以4050亿元迈入4000亿门槛,绿地全年也超3800亿元。融创则借助其收并购优势、充足的可售货值以及良好的项目品质,以4600亿元的销售规模排在第四位。

  未来,融创是否跟万科要有一拼?

  袁一泓:第二三四名间差距并不大,从货值、销售力和明年地产形势等方面看来,三家都有可能重组名次。地产板块,即使融创超越万科很正常,但它要超越碧桂园比较难。

  张文豪:融创和万科对于外在规模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万科因为其品牌、知名度和能力的外在显示非常充分,所以它对名次变化的敏感度很低;融创对规模更敏感些,外部性和规模性是其给外界的印象之一。

  企业对规模的主动把握度不一样,万科是在院子散步的心态,融创则在跑步,如果速率一样,融创超万科是有可能的。

  (三)

  前十名门槛是2000亿,去年门槛是1500亿。10名门槛上下,龙湖、华润、招商、华夏幸福在较劲,第三梯队正是十名左右的这几家企业。

  第三梯队是否会是未来竞争最激烈的战场?

  袁一泓:这一批企业是最有意思的,因为它们的竞争力都差不多。中型企业在一段时间内是完全可以加速,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是有可能,一旦抓住了时间窗口和市场机会,要发力要增长50%以上也是可能的。当然,提速之后负债率、融资成本和财务回报都要相匹配。

  张文豪:十名左右的房企代表性很强,既有贵族(龙湖、金地、中海),又有黑马(阳光城新城控股),还有不老不少(旭辉)。这些房企的能力都够,主要看其主动战略的选择。

  阳光城、新城控股短期增长迅猛,因为其战略取态上有所区别,这两家企业所在大本营的地区,代表这三年地产市场主流特点所在的地区,也就是二线城市。一线城市的特点来概括发展战略会过于保守,四五线城市也不具备代表性。

  (四)

 

  2018年,TOP200各梯队房企规模持续增长,销售金额集中度较去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 TOP50和TOP100房企的集中度提升幅度较大,分别较2017年提升至55.1%和66.7%。

  1000亿以下的企业走向何方?未来市场集中度会到什么程度?

  张文豪:规模是房企主动追求,也是客观成长的结果。由于中国地产的地域性、自主性比较强,机会是有的。房地产是“轻资产公司”,规模是靠整合资源,房地产比别的行业上规模容易,此外,它还具备增长成本递减、经验性行业、人才流动大等特点。

  实际上,产品质量和信誉度跟房企大小没有必然关系,有的中小型公司做的产品还是很不错。将来产品的品类会越来越多,有可能出现品类霸主。此外,行业和企业的金融化越来越明显,在金融化、资本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机会也将增加。

  之前,中国房地产的故事是“中国故事”,就是水涨船高,所有公司都能做起来。但从现在开始,其实就是“个体故事”,也可能你不好的时候,我却很好。每个人要找自己的小趋势,也就是说大势如果不好,但是我的小趋势很好。能力型企业还是相对更安全,运气型企业要注意安全。

  袁一泓:机会是有,但是想复制以前3年10倍的现象却很难。不要期待未来有这样的机会,但是要争取未来。你要守着100名往前,你的生存就会越来越好。

  中国市场这么大,集中度肯定是越来越高,但集中度的速度却在下降。未来50强最多占80%份额,前30强占据60%,可见对于企业而言还是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