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难免别虞姬

历史上“英雄的悲剧”很多,“英雄的悲剧”各各不同,但最具典型意义而又最为人所熟知的一个恐怕是应数“霸王别姬”了。有一首流传很广的广东话诗就是咏他的。诗道:

又高又大又峨嵯,临死唔知重唱歌。三尺多长犀利剑,八千靓溜后生哥。既然凛泵争皇帝,何必濒沦杀老婆。若果乌江唔锯颈,汉兵追到屎难屙。

(按:“峨嵯”是广东话的“高大衰”之意。“凛泵”在广东话中是“纷纷”貌,“濒沦”是“匆忙”貌。这两个词语在字典中是没有的,只能用同音字替代。)

此诗夹叙夹议,用诙谐的口吻评论历史人物,堪称通俗文学的上乘之作。

作者据说是廖凤舒,但在廖凤舒的《嬉笑集》中却不见有此诗在内,不知是否属实。不过我们也无须详加考证了,还是言归正传吧。

项羽是自负可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他自立为“西楚霸王”(俗称楚霸王),直到现在,人们还通称勇猛横蛮的人作“霸王”,它的由来,就是由楚霸王项羽而起的。但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末路却是被迫“别姬”,却是“乌江自刎”!“固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这其间是值得深思的。

原来当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之时,一时风起云涌,起来参加倒秦运动的“各路英雄”不知多少。到最后剩下两支最强的队伍,一支是刘邦的,另一支就是项羽的。刘邦是农村里的流氓,他自己也有些田地,做过“泗上”(地名)亭长。(秦朝定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长是地方上最低级的官吏。)他是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的。而项羽则是六国残余的贵族之后,代表当时遗留下来的贵族领主势力。论军力,项羽要比刘邦强得多,但结果却是被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刘邦打垮了。

司马迁在《史记》里曾极力描写项羽的“英雄气概”,说他少时跟随叔父项梁,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项梁责骂他,他就说:“学书只能够记姓名而已,学剑也只不过抵挡一个人罢了,我要学就要学能敌万人的本领。”又描写他和刘邦同见秦始皇出巡时的情形:刘邦见秦始皇的威势,非常羡慕,叹道:“大丈夫不当如是耶?”而项羽却坚决地说:“彼可取而代之!”这段描写,深刻地表现了两个人的性格,而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也跃然纸上了。

项羽和他的叔父一同起兵后,一面立六国中楚国之后的楚怀王心,以资号召;一面与刘邦相约共同进军,约定谁先入关(函谷关),能直捣秦的巢穴的,谁便为王。

当时秦的主力由大将章邯率领,项羽的叔父项梁就是碰上了章邯而兵败身亡的。章邯打败了项梁后,渡河攻赵,围巨鹿(今河北巨鹿县),项羽带兵去救巨鹿,破釜沉舟,和秦兵大战九次。项羽的军队以少胜多,呼声震天,当时各国救赵的有十余支军队躲在壁垒里不敢出战,将士们都站在壁上观望(“作壁上观”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吓得心惊胆战。项羽大破秦军之后,召见诸侯,诸侯都“膝行而前,不敢仰视”,此时的项羽,真是威风极了。

对项羽的评价,史学界似乎还未有统一的看法,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有过失也有功劳。在推翻秦的统治,他作了很大的贡献。秦以暴政而失人心,他敢想(彼可取而代之)、敢干(不畏强秦,以少胜多),历史功绩,不容抹杀。明代思想家李贽(卓吾)写到巨鹿之战,就大赞项羽是大英雄。不过,他要恢复六国的贵族统治,那就是违反历史潮流了。

在推翻秦的统治上,项羽的赫赫战功,那是比刘邦大得多的。可是项羽在大战章邯的时候,耽误了时间,却让刘邦先入了关。刘邦一入关,首先就笼络地主阶级,收买人心,宣布废除秦的严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与盗抵罪。其他秦朝刑法通通废掉)。这样他的政权就得到地主阶级的积极支持了。

项羽当然不甘刘邦为王,他挟着优势兵力,跟着也进了关,自立为西楚霸王,更违约立刘邦为汉王,另外还把许多六国遗臣都封了王。他入关后的措施与刘邦截然两样,他一把火将秦的宫殿烧个干净,据说烧了三个月才熄,还纵兵劫掠妇女珠宝。如此措施,当然不能收拾残局,也大失人心了。

楚汉相争,楚强汉弱,但刘邦终于能够打败项羽。刘胜项败,原因虽然很多(主要原因是刘邦得到新兴地主阶级支持,而关中是富庶之区,经过刘邦的经营,支持战争的经济能力也要比项羽的强),但项羽性格上的弱点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太史公评项羽,说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这批评有对有不对,施政要合乎历史潮流,原不必“师古”,而且项羽在政治上的措施,小处不谈,从大处说,他要恢复六国的贵族统治就恰好是“师古”的(效法古代的封建割据制度)。不过太史公批评他“自矜功伐,奋其私智”则是说对的。项羽把灭秦的功劳都归于自己,样样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忽略了帐下英雄”(清代嵇永仁在剧作中借剧中人物社默间接批评项羽的话)。他常常自以为是,不肯采纳部下正确的意见。刘邦能用张良、韩信、萧何三杰,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范增劝他在鸿门宴杀刘邦,他不听。后来反而信了刘邦的反间计,怀疑范增对他不忠,气得范增出走,至彭城,疽发背死。)不善于采纳众议,搞“一言堂”的人,总是免不了要如楚霸王那样被迫“别姬”的。

项羽败亡时的结果是很悲惨的。据《史记》描写,他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山下)被包围时,汉的谋臣张良教汉兵四面唱起楚歌,叫项羽部下出征的农民想起了故乡,都不愿拼死,纷纷逃散。项羽这时知大势已去,唯有向他宠爱的虞姬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歌了。到逃亡至乌江时,“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这位力能拔山举鼎的“大英雄”,终于只有以“乌江自刎”而告终了。

一九五三年九月初稿

一九八〇年四月重校

霸王难免别虞姬

霸王难免别虞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