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抵过朋友圈,父亲节,别让你的爱浮于表面!

  在甲午战争的时候,有个叫陈京莹的海军战士,曾在赴战场前给家中父母写过一封家书,这封家书在2017年的一档综艺节目中被人读出,信中文字无不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世间的亲情。

家书抵过朋友圈,父亲节,别让你的爱浮于表面!

  同样是书信题材,在2017年一部书信集也格外畅销。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书信集种写道:“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仅仅一句话,就将王小波独特的艺术气质一览无余,更让读者们从这些“两地书”的文字中看到他们爱情的浪漫。

家书抵过朋友圈,父亲节,别让你的爱浮于表面!

  对于现代人来说,书信这一形式从未远去,某些情况下它甚至已经重新回归到生活场景中来。在现代人的生命中,总会有一个或者几个瞬间拥有穿透时间的魔力,即便不在一个时空,也会被书信中的情感所打动。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写信的感动越来越少,书信的形式也在渐渐消亡,它成为了社交、情感联系中的“奢侈品”,家书写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少?真的是时代变了吗?

  摒弃书信就是真个性?

  随着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大量社交软件的出现,信息沟通变得越来越“快餐化”。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信息沟通的方式是年轻人与老一辈人最大的差异化,相较于老一辈的书信,现代化的互联网交流方式更能体现这个时代的“个性化”。

  但这些“个性化”的沟通方式其实并不个性,互联网式的交流方式最终会形成“千人一面”的“从众化”,而“从众化”的结果就是人们越来越缺失个性,从而丢掉了如何准确表达内心最真实情感的“技能”。

  真正的个性并不是与上辈人之间的差异,与同辈人之间的不同才是最大的“个性”。为什么说写家书是有“个性”的?

  家书的“个性”有时就来源于对着信纸字斟句酌地沉思和酝酿,我们听过《朱生豪情书》中写到的:“醒来觉得甚是爱你。”的浪漫,也看过袁牧在《随园诗话》中提到的“碧纱窗下启缄封,咫只从头彻底空。应是仙朗怀别恨,忆人全在不言中!”的缠绵悱恻。

  那么问题来了,书信与电话、微信、视频的区别究竟在哪?余光中的《催魂铃》曾这样写道:“比起电话来,书信的好处太多了。首先,写信阅信都安安静静,不像电话那么吵人。其次,书信有耐性和长性,收到时不必即拆即读,以后也可以随时展阅,从容观赏,不像电话那样即呼即应,一问一答,咄咄逼人而来。”

  虽然时代不同,但书信的“个性”之处却从未泯灭。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既可以让写信的人在含蓄中表达情感,也可让读信的人感动中体味真实。

  节省的是时间,浪费的是情感

  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写信,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它浪费时间,浪费感情。有写信的时间足够给父母和爱人发N条微信了,可事实真的是写信浪费时间,浪费感情吗?

  事实并非如此,在18年叫好叫座的《朗读者》和17年的综艺清流《见字如面》中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书信的意义。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远行,为了这一天,我们都用了十八年的时间作准备;这也是你命中注定的一次远行,有了这一天,你的人生才可能走得更远。” 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让我们在《朗读者》中认识了一个不同的麦家,而这封麦家写给儿子的家书也被誉为“2017最美家书”,从中你能看到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和不舍。

家书抵过朋友圈,父亲节,别让你的爱浮于表面!

  在《见字如面》中,当观众们听到华南农业大学白血病患者李真写给母亲的信,不知道那句“愿您能收住泪水,笑看过往”击倒了多少人的小心脏,以至于很多人没有追上自己偷跑而出的眼泪。

  一个是知名作家编剧、一个是白血病患者,“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这两句话在他们身上显得尤为贴切,但他们在选择自己情感表达方式时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浪费时间”的书信。

  用家书这种字斟句酌的方式来承载情感,它浪费的或许是时间,但沉淀的却是记忆深处最美的感情,它让情感可以不因时间变化而逐渐冷漠。

  正如《洛丽塔》中所写道的那样:“世界上有三件事无法隐藏,咳嗽、穷困和爱。”面对无法隐藏的爱时,我们与其“随大流”的在微信、朋友圈中表达,不如尝试用一封酝酿家书。这并非是要让大家摒弃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只是希望更多人在一些表达爱意的重要时刻可以选择更富情感方式的呈现。

  父亲节即将来临,这一次,请不要再发千篇一律的朋友圈来表达孝心,不如尝试酝酿一封家书来承载这份最真实的情感。

  一封家书,可抵万金。为了呼吁大众重拾家书文化,唤起当下社会中人们对于父子间薄弱联系的反思,莎普爱思药业正在开展——“万金邮局·只传递爱”一封家书系列活动,鼓励受众群勇于沟通、表达情感,让受众群重温家信情结,引导社会民意对家庭建设的重视,并从中发现家书的文化价值、伦理价值和教育价值,使家书文化带来的正能量具体落地、润物于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