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开泰”恢复前店后厂传统 问诊抓药还有亲子活动

“叶开泰”恢复前店后厂传统 问诊抓药还有亲子活动

  记者李子云 摄

  长江网6月24日讯(长江日报记者冯爱华 史强 通讯员石鑫) 从汉口河街上一个小药铺,到与同仁堂并称中国“ 四大药号”,再到汉阳占地近5万平方米的中医药文化街区,拥有380年历史的武汉老字号“叶开泰 ”以全新面貌回归市民生活。24日,叶开泰中医药文化街区正式开街,并被授牌为武汉市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1637年,由叶文机开创的“叶开泰”还只是河街(今汉口沿河大道)上的一个小药铺;到了清初,它就与同仁堂、陈李济并称为中医药界的“初清三杰”;后来加上的杭州胡庆余堂,并称中国“四大药号”,以其产品质量高、疗效好、声誉卓著而名扬海内外。“叶开泰,好得快,医药界,她为首……” 武汉流传甚广的这首民谣,生动地为其声誉作了注解。解放后公私合营,“叶开泰”一分为三,制药部分与其他老字号组成健民药厂、诊疗部分归入医院、售药部分归入药店。

  80岁的黄克礼是健民药厂老员工,17岁进厂当学徒,他仍记得“叶开泰”在武汉市民中的影响力,“药丸是专人专岗、手工制作,一批药丸出来后,四五天就销售一空”。而出于对“叶开泰”的信任,一位学徒随手给出的甘草,也会被前来求药的人当成灵药。

  白墙黑瓦、绿荫曲径,全新开街的叶开泰中医药文化街区不仅从建筑外观还原明清风格,经营模式也力图恢复叶开泰“前店后厂”传统——前店包括国医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母婴护理中心、叶名琛纪念馆、老酒坊,后厂则是全国小儿中成药菁品国药生产基地、古法炮制技艺传承基地、百草园、健民集团儿童药物研究院等。

  武汉健民集团总裁徐胜表示,作为叶开泰的继承者,他们有责任把“叶开泰”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这种前店后厂模式,国内是第一家,这是真正地恢复老字号传统。”

  这个街区同时定位于为市民提供便利的中医药一体化综合性服务,也被纳入湖北省旅游委评定的中医药康养旅游线路,具有问诊抓药、亲子活动、休闲娱乐等多项功能。

  武汉市文化局非遗处负责人表示,叶开泰文化街区是武汉具有典型意义的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它所构建的中医药产业生态既是对传统的继承,如提倡中药古法炮制、抓方古法代煎、丸散膏丹古法纯手工制作,也有符合现代人生活理念的创新,如让中医药回归生活方式、在中医药研究中与高科技相结合等。“非遗项目只在传承与创新中才能真正走入百姓生活,而叶开泰中医药文化街区有望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友益街得名自叶开泰传人

  友益街北(东)起一元路,经海寿街、天声街、车站路、黄兴路,西(南)至大智路,长670米,宽10米。《武汉老字号锦集》作者涂德深认为,友益街的名字是叶开泰第九代传人叶凤池所取。

  叶凤池足智多谋、社交广泛。1912年,叶凤池创立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现代企业经营体制和分配制度。同时,实行了股份制,管理人员、技术员、普通员工皆可以工龄和工资、资金入股,使员工从雇用者变为了股东与一定程度的主人。

  1918年,在汉口的大智路至车站路之间,有一个大水塘。叶凤池购得水塘及附属的地皮,将水塘填平。1920年,在汉口友益街2号(现16号),二栋西式楼房拔地而起。该楼造型美观,端庄稳重,为当时武汉屈指可数的小楼,号叶凤池公馆。

  叶凤池修建自己的公馆后,又帮亲家修建尚德里和福德里,又与李华堂合资修建静仁里。因居住者均为亲朋故旧,邻里和好,面对公馆前所修建的这条路,叶凤池从《论语》章句“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中得到启发,特地取名为“友益街”。

  老药工:三天三夜烘干一箱药

  1926年出生的项振坤是叶开泰学徒工、健民集团老药工,他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曾介绍过叶开泰的独家制药技艺。

  叶开泰的技作技艺自成一体,世代相传,成为中医药行业的典范。以丸药生产为例,丸药的烘干技艺很关键,一般药号只要把丸药用火烤干就算完了,而叶开泰有与众不同的丸药“烘干”技艺。此技艺不用明火而用暗火,有很多特制的烘箱,每一个烘箱先烧板炭,等板炭烧过性后将它打碎,用灰蒙好,不让它露出明火,然后再将待烘干的湿药丸送进烘箱,关好门,不让热气外溢,慢慢地将药丸逼干,历时三天三夜才出烘箱。这样烘药虽然麻烦,但是药的原份全部被吸收,疗效更好,而且香味不走,久放不坏。至于配方和操作规程,都有严格规定,制丸药一定要“炒老烘干”,“制药酒,必须浸泡两年以上”。叶开泰制药作坊里贴有“宁缺勿滥,不好再来”八个大字,以时时警醒店员的质量意识。因而“叶开泰”得以畅销全国各省,远至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