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和梓资本李明宇:资本寒冬下的上市暖流

[财经]和梓资本李明宇:资本寒冬下的上市暖流

  首届【凤凰谷·中国梦】千人论坛在杭州洲际酒店隆重召开,并同期举行“一亿中流”企业上市加速器发布会。大会上,和梓资本创始合伙人李明宇为大家解读资本寒冬下,企业该如何做好资本战略规划。

  刚刚过去的一年,“资本寒冬”四个字席卷了各大财经媒体平台的文章标题,甚至渗透到了每一次投资人与企业家的对话当中,我们看到的是A股市场“熊”冠全球,私募股权市场也是“寒冬”一致。

  “2018年确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本寒冬”,和梓资本创始合伙人李明宇在凤凰谷论坛上表示,“有数据显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私募股权基金的募集数量和募集总额分别同比下降了26%和56%,在新三板挂牌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当中,有65%的机构出现了明显的业绩下滑。”

  但寒冬之中也看到了“别样”的的风景,2018年是中国地方政府支持企业上市最热的一年,众多地方政府纷纷推出支持企业上市的相关政策。继2017年浙江省政府推出了“凤凰行动”计划后,2018年,西安推出了“龙门计划”;江西提出了支持企业上市的“映山红计划”,此外,深圳、湖北、沈阳等地都纷纷出台了推动企业上市的政策。

  “政府推动企业上市的背后,隐含了一个政府通过鼓励推动企业走向资本市场从而倒逼实现规范性经营的期待,2018年,企业经营走向规范让我们看到了企业的生存逻辑正在发生改变。”李明宇在大会上说道。

  此外,2018年是中企走向海外资本市场的大年,中国赴美上市企业的数量创下8年以来的新高,香港市场更是被称为全球最热的IPO市场,其中就有受国人拥戴的一批独角兽公司(美团点评、小米、海底捞等)纷纷赴港上市。

  “截止12月27日,我们初步统计今年有32家中国企业在美国完成了上市,受益于430新政的香港市场,同样非常火爆,全球有200多家企业在香港完成了上市,其中中国内地企业的占比达到了44%,香港澳门达到了44%。”李明宇表示。

  这样的现象,让我们看到了,“上市”成了这个资本寒冬里一股暖流,未来大批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趋势正暗流涌动。但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这是一条陌生的道路,且机遇与风险并存。

  面对这条资本市场之路,企业该如何拨开迷雾,清晰方向?

  和梓资本创始合伙人李明宇在大会上通过——关注利润,更要理解“市值”、“规范经营”是生命线、创造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等三方面诠释了一亿中流企业在资本寒冬下应保持的正确姿态。

[财经]和梓资本李明宇:资本寒冬下的上市暖流

  以下为李明宇的演讲摘编:

  关注利润,更要理解“市值”

  什么是市值?简单来说,市值就是未来价值的现在确认,那为什么要关注市值呢?总结来说有这么几点:

  第一,市值是企业发展的“制空权”,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高市值,通过增发股份的方式做外延式发展,这就使得你拥有了相对于竞争对手而言的“制空权”。

  第二,市值是公司筑巢引凤的“梧桐树”,当公司有了一定的市值,就可以进行股权激励,吸引和留住更多的优秀人才;

  第三,市值是应对风险的“安全帽”,拥有较高市值的上市公司,即使出了问题,应对风险的能力也比一般的企业强,因为有更广阔的渠道进行融资,银行也更愿意支持。

  我们需要对市值,有更深刻的认知。很多人认为利润与市值是正比的关系,但有时候,利润高不一定市值高,利润为负的公司也可以有较高的估值,也可上市。

  例如当我们分别将全球净利润最高与全球市值最大的十家企业进行对比之后,发现只有两家是重合的,全球十大利润公司当中,有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但都不是全球十大市值公司。

  而亏损的公司也可以上市,关键在于你选择什么样的资本市场。不同层次的市场上市标准差异很大,你可以先选择一个稍微低层次的资本市场上去,达到标准以后有一个非常顺畅的转板制度,可以再往上走,所以资本市场选择很重要。

  对市值的理解还体现在如何更好的运作市值,企业家需要理解资本市场周期,尽量在资本市场的上升期选择上市,这样可以获得更高的市值。

[财经]和梓资本李明宇:资本寒冬下的上市暖流

  “规范经营”是生命线

  在座的每一位企业家都应该高度重视一件事情,那就是企业的合规性,有据数据统计,2017年10月到2018年8月,A股主板和中小板有17家净利润超过1亿的待上市企业,最终由于合规性的问题没有通过上市审核。

  公司业绩规模的大小是10和20之间的区别,影响你上市后的市值,但合规问题就是0和1之间的区别,是有和无的差异。

  在这两年,我们在服务“一亿中流”企业时,经常碰到有些企业家很骄傲地告诉我,他经营企业10年没有看过公司的财务报表,这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作为一个专业的创业者和企业家,要把会计当成是一门商业语言,不需要精深,但需要掌握。

  我建议企业家应给自己的企业做一个体检,认真的盘查一下,公司的核算是否规范,税务和内控是否规范,甚至还有公司的治理机制是不是很合理。有时候公司是规范的,但是企业治理机制未必合理。

  例如最近ofo的困局中,除了公司商业模式的问题外,还有人反映其公司治理机制出了问题。主要的外部投资人对ofo这家公司都有一票否决权,由于某些股东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ofo错过几次可以高价“卖身”的机会。所以除了检查公司的规范,还要检查公司治理机制、公司的章程,尤其是完成外部融资的公司。

  我发现很多企业家在做融资的时候,几十页的投资协议看都不看,以为交给法务和财务处理就万事大吉了,其实协议的很多条款即使很规范,但未必对你有利。比如说你需要考虑到,当投资机构成为公司股东后,在董事会中有多少事项是享有一票否决权,你是否能接受这些事项的一票否决权等等。

[财经]和梓资本李明宇:资本寒冬下的上市暖流

  创造持续“增长”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