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原标题: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周智 杜鹃

11月24日,虽然室外寒气袭人,但常德市工伤保险处却暖意浓浓。走廊两端,一面面锦旗显得格外耀眼;档案室里,一封封感谢信吐露真情。仔细感悟,其背后就是该处十年来关爱“老工伤”群体的真实写照。

尽职尽责,维护“老工伤”权益不落空

自2004年以来,常德市将市属改制企业和参保国有企业老工伤、职业病、因工感染血吸虫病职工的有关伤残待遇和旧伤复发医疗待遇,都纳入了统一管理。仅市属国有煤矿老工伤纳入人员达3300多人。常德市工伤保险处将“老工伤”管理列入民生升温八大工程之一,从2004年起市本级财政每年的破产企业改制工伤专项支出达400多万元。确定了财政专项资金、工伤保险专门管理、劳动保障行政专职监督的解决“老工伤”问题的基本原则。

根据工伤医疗管理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要求,结合日常管理中发现的问题,从2010年开始,常德市工伤保险处严格实行了“四统一”。即:统一核定资格,统一协议文本,统一协议期限,统一考核办法,使工伤协议医疗管理更加规范有序。该处还配合常德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完善了“先康复、后评残”制度,使工伤职工医疗救治、康复治疗、伤残鉴定得到了有机结合。2011年,常德市参保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老工伤人员全部都纳入到工伤保险统筹管理范围。这也是常德市“老工伤”人员全方位、无缝接、全覆盖的开始。

黄兴年就是受益者之一。他原在石门广福桥煤矿工作,2006年因突发透水事故,被迫关停。坐在轮椅上的他告诉笔者:“煤矿关停时,我就截瘫了,失落是肯定的,但我听说企业的436名工伤职工全部都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一颗心才放了下来。”他笑着说:“这些年来,工伤保险,帮我们落实了好多好多的待遇,我感谢党和政府。”9年来,常德市工伤保险处仅为他就报销工伤医疗费用近100万元。

三措并举,落实“老工伤”待遇解难题

为切实保障老工伤人员的待遇,常德市工伤保险处三措并举,较好地破解了“老工伤”难题,并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样板。

三措并举首先是实施“直纳式”统筹模式,将行政区域内所有破产改制企业老工伤职工直接纳入统筹管理,工伤保险待遇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落实。其次是实施“分担式”,通过基金支付、单位缴纳与财政贴补相结合,采用工伤保险基金负责40%,财政、企业各负责30%的“433”模式,将市直3家国有煤矿3300名老工伤纳入了统筹管理。再次是“趸缴式”,通过一次性趸缴、分期趸缴、“先纳后缴”、提高费率等方式,妥善解决了参保国有企业老工伤统筹问题。

常德市为“老工伤”人员开辟了“老工伤”人员住院、特检特治、费用结算绿色通道。据有关人员介绍,每月第二周是“老工伤”人员在窗口直接办理医疗费用报账时间,在工伤保险协议医院住院的,费用全部挂账,非常方便。

2014年,常德市青峰煤矿被政策性关停。职工廖某在2007年遭受工伤事故,后被鉴定为伤残8级。他受伤后,家庭非常困难,加之煤矿也关闭了。后来,廖某的伤情突然发生变化,肾脏代谢失常,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为伤残4级。正是工伤保险让他看到了生活的新希望!廖某说:“现在我每月的伤残津贴能领到1500余元,如果没有工伤保险,我们全家的生活真是难以想象。”

暖人暖心,抚慰“老工伤”心灵的创伤

“老工伤”人员是为社会作贡献时遭受工作伤害的人群,他们不仅需要政策关怀,待遇落实,更需要来自各方的人文关怀。抚慰这些人心灵的创伤,正是常德市工伤保险处所追求的目标。

“不用去医院就能得到治疗,这还真是想到我们心坎上来了。”这是笔者在常德市尘肺康复训练班里,听到的赤峰煤矿职工医院工伤职工的声音。为了使工伤职工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更好的融入家庭和社会,常德市工伤保险处每年都会开展一些职业病康复训练营,帮助职业病职工开展康复训练,帮助工伤职工了解自身的病情,增强躯体素质与自信心。常德市工伤保险处每年还会组织1000多名工伤职工开展健康体检,截至2015年,支付体检费180万元。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0多年来,由于制度转轨遗留的老工伤人员一批又一批,他们是一群最需要关怀和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为了他们,常德市工伤保险处兢兢业业、孜孜不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时俱进地出台各种政策,联络各个部门落实各种医疗待遇,努力创新政策、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提供救济金。目前,常德市已有4.39万人纳入统筹管理,2000多名老工伤职工在工伤保险处的帮助下走出困境,全市累计支付“老工伤”保险待遇费用达1.8亿元。

net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