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军:鼓励生育不如优生优育

原标题:志军:鼓励生育不如优生优育

  近日,“这届东北人,不想生孩子”等热文,引起公众热烈讨论,全面放开和奖励生育的呼声日隆。直面这一社会舆情,人们应该静下心来,依次递进地思考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我国的生育率是否真的如此之低?二、是否已经低到危及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程度?三、是否需要鼓励生育?

  关于第一个问题,虽然政府、专家和民众在具体的数字估算上还有分歧,但已基本达成一致,即我国总体生育率已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无需再辩。但对于第二个问题,要下结论,还需对几个相关联的问题加以推敲。

  首先,生育率是否一定要维持世代更替水平,能否允许人口总量的减少?曾几何时,我们因人口激增而忧心忡忡,现在却为何对人口趋向减少如此担心和焦虑呢?大家提出的论据无非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除了担心劳动力供应不足导致经济衰退,就是社会抚养比高企导致老年人待遇堪忧。但这种判断却是基于传统人口思维提出的。“劳动力”是一个社会主观认定的概念,国际上一般把15-64岁列为劳动年龄,我国统计部门一般使用16-59岁的口径。但劳动年龄人口和社会劳动力资源并不能等同,后者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在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人口身体素质不断攀升的今天,加上社会劳动强度的降低、人工智能和智能互联的发展、社会劳动形式的多元化,被排除在“劳动年龄人口”之外的社会劳动力资源相当大,我们不能对此视而不见,紧紧揪住传统定义的劳动年龄人口来说事。

  其次,年轻人少了,老年人就无依无靠了吗?很多人会拿老年人晚年的幸福生活说事,因为人口抚养比越大,老年人越有生活危机。其实,都说政府养老、社会养老,但二者并不创造财富,养老无非是把我们年轻时候创造的财富挪到退休后,或是把别人创造的财富挪给自己用。总体而言,每个人本质上都只能自食其力来养老。在生育率下降,世代更替迈入下降通道后,我们只是需要进行养老金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配套改革,来保证社会公平罢了。看清了这个问题的本质,我们也就能够明白,人口增长也好,减少也罢,除非面临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国防安全等关键威胁,顺其自然,让家庭自主决定生多生少,应是最好的选择。

  搞清楚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在这种背景下,是放开生育和鼓励生育重要,还是提高人口质量重要呢?是要让大家多生孩子为将来准备大量的廉价劳动力重要,还是现在就腾出精力,解决好房价问题、入学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创新教育问题,为年轻人结婚成家、优生优育提供条件,为儿童的自由发展和通才教育保驾护航来得重要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作者是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

刘志军:鼓励生育不如优生优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