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平台

 
“李逵”没填志愿 “李鬼”却被录取  
■打虎英雄故乡让人失望 ■得知记者调查竟欲“深谈”阻挠 ■可能知晓造假者却蓄意掩护  
徐颖奇 占金兵 发自山东聊城 徐颖奇  
 

《合肥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平台

 

阳谷一中高考造假有前科,“天水替考案”即出自该校。

 
 

《合肥晚报》多媒体数字报平台

 

阳谷一中声称只剩乔洋的入学照片。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是打虎英雄武松的故乡。6月29日,记者从朔州应县赶赴聊城阳谷,进入跨省打假行动的“第二站”,寻找合工大毕业生乔洋学籍被冒名的前前后后。到达阳谷的第一天,当地气温已升至37摄氏度,燥热的天气让冰啤酒在当地热销。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们在得知成绩后忙着填报高考志愿。

然而,2005年同样燥热的夏天,在被很多人寄望改变人生的高考招生中,阳谷县城内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达到二本分数线,却并未填报志愿的乔洋,竟然会被录取到了山东农业大学?记者先后来到乔洋的母校阳谷一中、阳谷县教育局查找残存的蛛丝马迹,却不解地发现乔洋在当地的档案仅剩下当年入读阳谷一中的一张黑白照片。

曾就读高中 档案中只有入学照片?

6月29日下午,阳谷一中团委书记王秀芬领着记者打开了学校的档案室。在位于阳谷一中办公楼三楼的档案室内,工作人员从一个牛皮纸盒里取出了一沓《2002年级学生学籍花名册》,在靠前的一页最后一行中,记者找到了“乔洋”的名字。根据学籍信息记录显示:“编号16 乔洋,男,1988年1月出生,家住阳谷县烟草公司宿舍楼。”而在这页学籍花名册右下角的贴相片处,正是乔洋14岁时入读阳谷一中的黑白照。

王秀芬将乔洋的入学黑白照凑到眼跟前仔细端详后,她语气笃定地说,“这(合工大毕业生乔洋)肯定是我们的真学生!”与五年前相比,现在的乔洋只不过鼻梁上多架了一副方框眼镜,看上去更成熟。王秀芬向记者解释说,由于乔洋的高中档案已经在入读大学前,由他本人提走,学校里除了他当年的入学信息就再也找不出其他材料了。而乔洋当年的高三班主任究竟是谁,校方也声称由于年限过长,再难查找。

既然合工大毕业生乔洋经阳谷一中鉴定为“真”,那么当年又是谁借着乔洋的个人信息,冒名填报了山东农业大学的高考志愿呢?

阳谷教育局 正当查阅信息却多方推委

相比于阳谷一中允许记者进入学校的档案室,亲眼查阅乔洋的学籍信息,阳谷县教育局在此事上,显示出了更多的谨慎。

阳谷县招生办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山东,考生的任何个人信息都是受到保护的。除了考生本人及教育主管部门,其他人除非有上级主管部门的介绍信,否则一律不准查阅。2005年阳谷县被录取学生的“领档表”也于当年年底和高考试卷一起销毁了。销毁的理由在于,“县教育局档案室容积有限,如果年年都存放档案库早就撑破了”。

然而,记者却在互联网上查阅到了阳谷县一份2005年本科录取学生名单,按照先后顺序,排名第707的录取学生正是乔洋:“准考证号: 05372522150987 姓名:乔洋 院校代码:3172 院校:山东农业大学 专业代码:36 专业:动物医学”。奇怪的是,被阳谷一中鉴定为真的合工大毕业生乔洋,他本人回忆说,2005年7月,对高考成绩并不满意的他,并没有填报高考志愿。

经上报聊城市教育局,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唯一能给出的解释则是一个已知的事实:2005年考取山东农业大学的乔洋、2006年考取合肥工业大学的乔洋均来自阳谷一中。至于其他的信息,包括2005年“乔洋”填报山东农业大学的志愿表,阳谷县招办先是推说分管档案的人员没上班,最后只给予了让人难以理解的回答:“2005年也有个乔洋,姓名、身份证号码都和合工大毕业生乔洋一模一样,的确是被山东农大录取了。”

山东农业大学 通知书寄给了“李鬼”?

合工大毕业生乔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2005年,没有填报志愿的他,更从未收到山东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么,根据阳谷县发布的本科录取学生名单,山东农业大学寄给“阳谷一中毕业生乔洋”的录取通知书究竟哪去了呢?难道校方一点都没有察觉吗?

一位深谙高考录取流程的教师告诉记者,照此推理,山东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应该寄给了冒名的“假乔洋”。通过山东省考试院投档给山东农业大学的考生电子档案中,记录的应该就是冒名人的个人信息,包括家庭住址。同时,由于阳谷一中登记在册的毕业生只有合工大毕业生乔洋一人,那么第一年被录取到山东农业大学的“假乔洋”提走的高中档案很有可能是伪造的。而当记者向阳谷县招办提出查阅2005年被录取考生“乔洋”的家庭住址时,对方则第三次给予了“不清楚”的表态。

根据记录在阳谷一中的学籍信息显示,毕业生乔洋真正的家庭住址应该是“阳谷县烟草公司宿舍楼”。而合工大毕业生乔洋的家正位于阳谷县烟草公司内。周边的近邻告诉记者,乔洋的父母已经先期赶往合肥。在前后两栋楼的居民区里,从小成绩优异的乔洋一直是家长们教育孩子的标兵人物。

6月29日晚8点半,原本一再表示要宴请记者的阳谷县教育局,一直追到了记者居住的宾馆楼下。县教育局办公室一位负责人给记者发来短信,希望能够聊聊。白天正当的采访推委搪塞,夜晚却一再邀请吃饭深谈。面对玄机重重的约见,记者以“离开阳谷正赶回合肥的路上”为由,回绝了当地主管部门。 

——本报特派记者 徐颖奇 占金兵 发自山东聊城  徐颖奇 摄

记者手记

我们在炎夏“讨要”清泉

在辗转山西、山东的整整7个昼夜里,我们全力做着记者最基本的一项工作——调查“复盘”。我们试图梳理出合工大毕业生乔洋、陈建慧被人冒名事件的全过程。在面对应县教师李军时,我们始终无法忘记对方躲闪的眼神。

在阳谷的采访中,我们沮丧于按照程序出示证件和介绍信后,却仍然无法查验关键材料。在夜幕降临回程的三轮车上,我们甚至激烈地争吵起来。同事忿忿不平于被采访单位几次三番地拒绝,而我则宽慰他说,“有时,记者不过是拿着纸杯四处讨水喝的人……”但是我们讨的不是用于自己解渴的一口水,而是为了公平,为了还被冒名者真相、给社会良心解渴的汩汩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