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克强见中外记者会:喜欢讲故事 唠家常

  昨天10时30分,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李克强的第二次记者会正式开始。

  1个小时前,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但“两会”的热度还没有散去,这场记者会的关注度,不亚于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作的第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刚表决通过,2887票赞成、15票反对、5票弃权,3人未按表决器。这个结果让参与报告起草的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很吃惊。他说,这是近年来赞成票最高、反对票最少的一次。据他回忆,此前最少的反对票,是17票。

  实际上,未来一年中国的走向,政府工作报告都已经有了明确说法。但是记者们还是希望能见到总理,当面问一问。

  总理的手控制着全场的“快门”

  李克强成了全场相机的“控制者”。他的每一个手势,都能引起一阵密集拍照。

  3个小时之前,记者们被允许进入金色大厅。而从凌晨开始,就有记者在大会堂东门外排队了。排在最前面的,是日本记者。

  10天之前,大会发言人傅莹曾说,有3000多名记者参与报道本次人大会议。

  能到总理记者会现场的并不多。现场摆放了762个座位,其中还有不少座位是留给工作人员和旁听人员的。

  拿到请柬的记者才可以到场,见到总理。请柬是以大会发言人傅莹的名义发出的。以往,这个请柬在进门时会被组织者收回;而今年,请柬可以被记者保存,留作纪念。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前,总理的记者会被称为“记者招待会”。全国人大一位官员介绍,有领导认为,并没有什么“招待”,不如直接叫“记者会”,这样更简练,在背景板上一行就可放下,不用折行。

  在9时35分之前,是不允许占座的,有了座位的记者甚至不敢上厕所。好的座位非常重要,一来可以更容易被主持人注意到,二来可以与总理近距离接触。

  中区第一排座位,距离总理只有两三米,也是“黄金广告位”,坐在这里的记者可以毫无遮挡地展示本媒体的LOGO。这些座位不是来得早就可抢到的,希望在这里坐的记者,需向组织者申请。

  10时29分,从现场瞬时响起的密集快门声可以判断,总理来了。

  从进大厅开始,李克强一直向记者们挥手致意,尽量让每个角落的记者都看到他的问候。会场东北角的摄影记者,希望拍到总理正面照,有记者大喊一声“总理”,李克强微笑着满足了他的要求。

  在此后的近两个小时里,李克强成了全场相机的“控制者”。他的每一个手势,都能引起一阵密集拍照。

  细心的记者发现总理的眼睛有点红

  “他们的生命安危牵挂着中国政府和亿万中国人的心,现在我们也在急切地盼有消息,哪怕是一丁点好消息。”李克强说。

  记者会开始,傅莹请总理先讲几句。

  李克强的风格一如既往,他没有占用太多时间,只说了一句:“媒体的朋友们,感谢你们对中国两会给予的关注和做出的报道,大家辛苦了,下面就请提问。”把记者会带入提问环节。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获得了第一个提问的机会。他的问题,和失联的马航客机有关。

  这并没有出乎在场记者的预料。154名中国乘客,失联6天多,至今杳无音信。记者会开始前,不少记者谈论的话题就是马航,这也是两会上代表委员关心的话题。

  如何催促和协调各国尽快搜救,考验着中国政府领导人。

  这让李克强揪心。记者会之前一天,他参加完政协闭幕会后,还和中国在搜救一线的搜救船船长通话,请他尽力再尽力。

  这是一次被突发事件围绕的“两会”。在开会之前,昆明火车站发生暴恐砍杀事件,8日又发生马航客机失联。

  从近期媒体的公开报道可以看出,李克强这些天一直不得闲,甚至一天安排多场公开活动。而突发事件,则让李克强忙上加忙。

  3月9日下午,李克强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走进会场之前,他还在向有关部门了解马航客机最新的搜救进展。

  昨天的记者会上,李克强说,“他们的生命安危牵挂着中国政府和亿万中国人的心,现在我们也在急切地盼有消息,哪怕是一丁点好消息”。

  虽然李克强仍然表现得精力充沛,但是细心的记者发现,总理的眼睛有些红,他没有休息好。

  尽管如此,李克强还是尽量多回答记者的提问。11时59分,李克强已经回答了13个问题。傅莹在一旁示意他:总理,差不多了,最多再问两个问题。

  李克强询问大家的意见:大家愿意吗?

  他收到了全场的回应:愿意!

  “那好吧。”李克强说,“我服从公众”。

  总理答记者问讲故事、唠家常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李克强的说话方式。他很少用文件语言,不怎么说官话,而是告诉记者,过去曾经发生了什么,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场的记者感受到,李克强乐意与记者互动。

  回答问题时,他会面对着提问记者,有的提问记者位置很偏,李克强甚至会侧过身来,用手势和眼神交流。

  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李克强的说话方式。他很少用文件语言,不怎么说官话,不只是表态和宣讲政策,而是告诉记者,过去曾经发生了什么,其中不乏鲜为人知的故事。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问时,提到了中国和周边国家的分歧。李克强先是申明了中国的外交立场,以及60年前与周边国家共同倡议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话说到这里,并没有完,李克强讲了一个故事。去年到越南,与越南领导人达成海上共同开发等原则共识后,他想听听民间反应。晚上,他到了一家小店。李克强说,“那个女店主当时就认出了我,她说欢迎中国客人来。”“我想这也是给她带来生意啊。我就问她你怎么看邻国关系?”李克强讲述说,她说还是和平友好吧。

  讲完故事,李克强说,“和平友好、和平共处,我想这是四邻百姓的愿望。”

  一位记者说,总理的这个故事,让他讲的道理更让人信服。

  《中国日报》记者提问:今年的改革最应该从哪些领域突破?李克强回答说,基本取向就是让市场发力,激发社会的创造力,政府尽应尽的责任,让人民受惠。接着,李克强又讲了一个故事,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么做。

  李克强说,“30多年前,我在农村当村干部,那时候起早贪黑,恨不得把每个劳动力当天干什么都给定下来,结果呢?到头来就是吃不饱肚子。后来搞承包制,放开搞活,农民自己决定干什么、怎么种,几年时间温饱问题就解决了。”

  一位在场记者表示,如果总理不讲这个故事,还真不知道“激发社会的创造力”到底有多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