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会写诗的保安变成了网红
麦秸的成长,是与绍兴紧紧绑在一起的。
好多年以前,我还在《天天商报》当要闻部主任,有个记者写了一篇文章,我至今清楚地记得题目:《民工诗人陈向炜》。当时好像是我们做的一个年终策划,寻找在这个城市里奋斗的普通人,在绍兴某个小区当保安、同时又笔耕不缀的陈向炜,就成了那个合适的人选。
那是我第一次听说陈向炜这个人,也就是后来的麦秸。
后来,我到了《绍兴晚报》,麦秸常给晚报副刊“鉴湖月”投稿,有诗有文,跟我们一些同事混得很熟。麦秸有个优点,待人接物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谦恭,把身段放得很低,见谁都是老师,这使得很多人都愿意帮助他。麦秸也在这种人际交往的波纹效应中,将自己的朋友圈越扩越大。
但是,真正开始近距离观察麦秸的生活,却是在有了微信以后。朋友圈真是一个很奇特的”圈“,两个人不见面,却天天可以看到他的生活、了解他的性情。麦秸的生活,一点一滴都在朋友圈里。今天喝酒了,昨天喝茶了,前天参加了什么聚会等——跟普天下网红一样,麦秸喜欢“晒”,朋友圈里一天到晚都是各种各样的合影,而且大部分都是喝酒喝得脸红红的,陕西人的豪爽和不加遮掩一目了然。而且他的朋友圈也真是神奇,三教九流、商人文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涉及面之广让人惊讶。
这时候麦秸的生活,应该算是比较潇洒自由的,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个稳定的安身之处,八字桥南边一处闲置的小屋。这本来是设计师夫妇老徐和涧饮家的房子,后来他们有了别的住处,就把这间房子出租给了麦秸。当然,房子的租金是象征性的,更多也是出于对麦秸的关心。
有了这个落脚之地,麦秸就像一株接通了地气的植物,生命瞬间蓬勃了起来。他广交朋友好诗酒的性情也顿时有了落脚之地。八字桥,有着八百多年的沧桑,也是绍兴最知名的地方之一,诗家文友画匠们,都以朝拜这个地方为荣。来来往往,把酒桑麻,这个八字桥畔的小屋,一下子成为绍兴社交圈里的“网红”。
这时候的麦秸,应该是具备了“网红效应”转化成经济效益的基础。他有时候从富平老家带些柿饼、苹果来卖。按理说,他现在把自己做成了一个“平台”,做点小生意生存糊口也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是听朋友说,这个人文人习性还是蛮重的,好面子,讲义气,以”面子“换钱的事,总抹不下来干。这么一来,这柿饼、苹果生意也就赚不了什么钱了。估计送的比卖得还多。
我也接到过他的一条微信,问我要地址,说是要给我寄几盒富平饼子来尝尝,我拖着迟迟没给他,主要是不想让他破费。因为收了柿饼,给钱他铁定不要,不给钱吧,这饼子又不是他自己“下”的,他可是真金白银从老家村里贩来的。
(三)和绍兴市委书记谈谈诗
麦秸的诗行里总是满含着对绍兴的深情。而且,透着发自内心的真诚。他总觉得自己能有“今天”,这个城市和这个城市的人,给了他太多的养料。虽然,他的这个“今天”,在别人看来,也无非是像浮萍一样飘在绍兴,也仍然没有固定的居所和工作。但在麦秸看来,这个城市已经接纳了他,值得他去感恩。
去年下半年,市里有关部门要召开一个关于印象绍兴推介宣传的座谈会,除了本土几名资深文化人以外,作为”新绍兴人“代表,我们报社推荐了麦秸。这是他第一次上“大台面”,与市委书记彭佳学面对面,畅谈自己在水乡绍兴的生活,抒发了他对这座城市的情怀。在会场,麦秸还送了本自己的签名诗集《来去之间》给彭书记。
我记得回来以后,麦秸特别特别激动,在他看来,这是绍兴给他的荣光啊,让他代表无数个新绍兴人,讲讲自己的生活和故事,讲讲自己在这座城市的愿景和梦想。
我不知道这些年麦秸是靠什么生活的,也许,卖点家乡土特产,卖卖文字,或许还有其他渠道零打碎敲赚些小钱。
后来又看他在朋友圈里晒出了自己做木工的照片,一问,原来,他打算在八字桥旁开茶室了,以诗歌为主题,并以自己的诗集《来去之间》做店名。这是好事啊。开了茶室,就是名正言顺的”生意“了,他再也不用觉得收朋友钱不好意思了。这是他把朋友圈资源“下沉”的一次重要转型。“网红”了这么多年,给自己红个谋生之道,一点都不为过啊。
麦秸在朋友圈里跟我说,小屋装修花了近十万——对一间茶室来说,这无论如何不是一笔巨款。但或许是麦秸这些年没攒下什么钱,反正听他讲出这个数字的时候,我感觉对他来说是笔不小的款子。甚至于在装修的时候为了省钱,他亲自上阵干起木工活。
我问了问他关于茶室经营方面的一些想法。他说:自己也没什么其他资源,就是会写诗,而且朋友特别多。所以他打算以诗酒茶为主题做这个小屋,让每件产品都配上他写的诗。
我觉得麦秸的想法还是十分粗放的,便提醒他说:朋友是朋友,生意是生意。麦秸应了一声“哦”,也不知道有没有真正理解我的话。或许在他的潜意识里,朋友就是客源,那么多年结交下的好朋友们们,关键时刻肯定会助他一臂之力。
但是我不这么看。我觉得既然是生意了,就要建立一种科学而可靠的经营模式,譬如盈利模式、产品思路、核心竞争力,不能模糊地把希望寄托在“朋友”两个字上。
当然,我不是说他的朋友不好,其实麦秸遇到的真是好人多,他的朋友都是很热情又很讲义气的,据说开业当天就有不少人认购了会员卡,还有不少人天天脸红脖子粗地帮他在朋友圈里吆喝。但我始终觉得,作为麦秸本人,还是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要在朋友情谊和经营模式之间划一道清晰的界限,要用市场化的逻辑来清晰自己的商业模式,算好这笔帐。毕竟,这是这是别人的风花雪月地,可以”不问来去,把酒话桑麻“,但却是他的营生。他还要从这里开始,走走长很远的路。所以,不能糊涂地寄托于几个糊里糊涂的字:“反正朋友多”。
其实麦秸并不十分善于表达。他有种天生的木讷,说话急了还有一点口吃。这跟他诗中的灵性截然不同。他在这间八字桥畔的小屋里来来去去,接朋纳友,也并没有什么很明确的目的。我觉得这也正是他最可贵的一点:少了点算计,多了些率性。虽然并没有什么高贵的皮囊,但却有一副雅致的灵魂。
每一个有梦想的人,在梦里都会开出花来。麦秸一直在他的诗歌里做梦,不论生活有多么颠沛流离,始终不愿走出来。那么我们坚信,他的那个梦想,离开花的日子,一定是不远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