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无印良品在华再添糟心事 以后只能叫MUJI了?

  如今,日本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可谓是“既不顺风又不顺水”。继被工商约谈、销售额下降等负面消息之后,据港媒消息,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日前起诉日本无印良品母公司株式会社良品计划及其中国分公司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侵犯其商标权并胜诉。

  判决书称,“无印良品”商标由海南南华实业贸易公司注册,核定使用在第24类棉织品、毛巾、床单、枕套和被罩等产品,有效期限至2021年4月27日,并在2004年7月21日转让给2000年成立的北京棉田纺织品。而北京无印于2011年成立,同年北京棉田授权北京无印在中国独家使用有关商标,涉案商标经过长期宣传和使用已具备极高的知名度。

  在华打输一场重要的官司后,家喻户晓的日本无印良品不仅丢掉了自己的牌子“無印良品MUJI”,此外还需赔偿62万元。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無印良品MUJI”以后或将彻底“消失”?浙江泽鼎律师事务所的夏瑾言律师对每日商报称:“根据判决书的内容,无印良品公司只是以后不能在其拥有的商标分类第24类商品上使用‘無印良品’字样,在无印良品公司享有商标权的其他商品上还是可以使用原有商标的。”

  据了解,第24类商品包括:织物、印花丝织品、印花棉布、家用亚麻布、丝绸(布料)、纺织品餐巾、纺织品手帕、床罩、床垫遮盖物、鸭绒被、褥垫套、蚊帐、床上用覆盖物、睡袋(被子替代物)、床上用毯、被絮、褥子、棉毯、毛毯、丝毯、定做的马桶盖罩(纤维)。

  事实上,不仅商标案败诉,近来,日本无印良品在华一直过得不是很顺心。

  北京商报指出,中国商店除了英文招牌是是“Natrual Mill”,与日本无印良品的“MUJI”不同外,商店内部装潢、产品、价格都几乎完全相同,相似程度被指高达99%。在消费者眼中,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旗下品牌Natural Mill无印工坊一直被视为日本无印良品的替代品。

  事实上,在消费者眼中被看做“李鬼”的不仅仅是中国无印良品。如今,“小米有品”“网易严选”等跨界制造业的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分羹“无品牌”市场。对此,有业界人士指出,日本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市场之所以会被层出不穷的山寨品牌侵蚀,归根结底还是扩张太慢了。

  此外,日本无印良品在中日的高昂价差问题也成为品牌在中国的绊脚石,据知情人士透露,中日市场这一价格差距最高可达2倍以上,更重要的是无印良品许多产品均为中国制造,消费者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品牌在繁华地段的租金买账。

  在意识到这点后,愈发精明的消费者选择流向其它性价比更高的品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助长了山寨品牌的扩张。

  在此背景下,据电商报整理发现,日本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的增长步伐从2017年起就开始放缓了。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Q2至2018年Q2,其在中国市场每个季度的营业收入分别同比增长22.6%、21.2%、18.3%、14.8%和10.4%。值得注意的是,无印良品曾采取了多达九次的降价,平均降价幅度为20%,都没能缓解无印良品在中国的放缓趋势。

  除了“被山寨”“定价高”等问题,质量问题则成了日本无印良品在华的最新污点。据悉,前期在北京市工商局组织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日常监测中,发现无印良品销售的木制家具存在问题。9月21日,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的执法人员在对无印良品(万柳华联店)依法开展商品质量抽检工作,却遇到了店长的阻挠和拒绝。海淀工商分局执法人员表示,当事人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已构成拒绝接受依法进行产品质量监督检查的违法行为。

  9月26日,海淀工商分局对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进行了行政约谈,要求企业遵守法律,加强对员工的法律知识教育培训,积极配合工商部门的监督检查。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配合此次抽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