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姆变“姥姥”一养42年

  本报12月26日讯(记者 高一靖) 居民请保姆本是为了得到照顾,可岛城一户人家却将年老保姆留在家中照顾了42年!记者今天采访获悉,如今这位已99岁高龄的老保姆依旧在雇主家安享晚年,而雇主将孤苦保姆当“姥姥”来赡养的事迹也感动了社区邻里,并被青岛市妇联正式誉为“十佳家庭美德故事”。

  今天下午,记者来到市南区泰州路社区居民史路群家中,见到了在雇主家一住42年的保姆“姥姥”庄王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99岁高龄的庄王氏耳聋难说话,但她仍能很利索地拾掇身边的简单家务,并静坐一旁仔细地“聆听”记者和“孙女”史路群的谈话,一眼看上去就是位精神饱满、受儿孙辈尊敬的“老家长”。

  “我家姥姥这几十年身体挺健康,可原来她也是个苦命的人。”今年51岁的雇主史路群告诉记者,她的“姥姥”庄王氏是1959年父母从胶州市营房镇找来的,职责是看护史路群姐弟四人。尽管庄王氏的活儿干得无可挑剔,可是五年之后,都已上学的史家姐弟四人不再需要看护,因此庄王氏就在1964年那年打点行装准备回老家。

  “那个时候她已经57岁了,回农村老家后无依无靠可怎么生活?”史路群说,尽管42年前普通人家里多张嘴吃饭是件非常“奢侈”的事,可是在得知庄王氏的丈夫已去世、而唯一的女儿又意外溺亡后,史路群的父母商量后便把庄王氏留了下来,并随后将其户口从农村办到了城里。

  据史女士介绍,看到雇主家户口簿上增添了她这个“外人”后庄王氏也曾十分疑惑,可是史路群的父亲史记民却安慰她说:“我家四个孩子,今后哪个孩子不能为你养老!”

  就这样,从1974年开始,庄王氏就在史路群家里常住了下来。先头几年她还能帮着家里做饭洗衣照顾孩子,可是十几年后,七十多岁的庄王氏已经干不了多少家务活儿了。这时,史路群的父母并没将她当作累赘,反而还时不时替其做饭洗衣,把她当作自家老人一样照顾。

  1987年,史路群的父母年纪也大了,于是出嫁七年的长女史路群便接过了父母身上的“担子”,将已经80岁高龄的老保姆接到了自己家中住。

  “当时我丈夫也显得很大度,连他的母亲都只是一年来住上三个月,可对我家保姆就像对自己姥姥一样亲。”史路群告诉记者,1987年她和丈夫的房子还不足14平方米,丈夫硬是将家具东挪西挤后给老人腾出一张单人床。三年之后,她和丈夫换了一套两室一厅的大房子,丈夫同样把最好的一间卧室留给了老保姆和他们的儿子共同居住。

  “直到今天姥姥还是和我儿子同住一屋,儿子也和我们一样特别疼爱他老姥姥。”据史女士介绍,由于受全家人影响,今年已22岁的儿子对老人特别孝顺,一个大小伙子从没对“占用”他私人空间的老人说过一句表示嫌弃的话。

  由于共处多年有了深厚的感情,庄王氏上年纪后便成了雇主史路群全家人都来照顾的“老家长”。她所享受到的家长待遇数也数不清。

  史路群和丈夫黄赤显的家共搬了两次,房间面积由小到大,家具也添置了不少,庄王氏睡的床也由行军床、木板床变成了席梦思床。不管房子的面积大小,老人住的房间都在阳面。每年黄赤显的母亲来住,家里购买了一套折叠式沙发,放开当床,孩子就睡在客厅里。

  庄王氏年龄已高,吃的不是很多,但史路群夫妇俩非常细心,老人特别喜欢吃小豆腐,黄赤显就买了个豆浆机,每天都提前泡好黄豆,并在第二天一早将豆子打碎制成小豆腐;老人的牙不能吃硬东西,对八宝粥非常喜欢,他就买回桂圆、花生等,自制八宝粥,仅去年冬天,就买了十多斤红豆。

  庄王氏是小脚,在市里买不到合脚的鞋,史路群不管到哪里,都忘不了看看有没有老人穿的鞋。有一次她难得到李村开会,回来时也不忘在大商场花50元钱给老人买了一双合适的鞋。

  明年腊月,庄王氏就将迎来自己的百岁寿辰了。史路群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家无论老小,都在争着想好法子,要给老人过一个有创意的大寿。

  十个美德家庭

  12月26日下午,青岛市妇联对外发布了今年征集自本市市民家庭的十个真实“家庭美德故事”,这十个选送故事的家庭也因各自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被表彰为本市的“美德家庭”。除史路群一家外,另九个家庭是:

  郭胜兰家庭:十年前,郭胜兰远在上海消防部队参军的独子杨波因公殉职,承受了巨大打击的郭胜兰从悲痛中走出后,将自己对儿子的思念和关爱转移到了儿子的战友们身上,被儿子生前的战友们共同称呼为“妈妈”。

  王玉香家庭:今年53岁的王玉香是胶南的一位普通农民,在她的悉心照顾下,盲人女儿吴春苗不仅没有变成家庭和社会的累赘,还在近几年成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获得者以及世界残奥会田径运动冠军。

  孙秋花家庭: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却凭自己的双手发展起了声震全乡的果园事业,将婆家所在的北宅鸿园村山岭变为了富饶的“花果山”,带动乡亲发家致富。

  韩守彩家庭:胶州农家女,多年前丧夫之后不忍心抛下年迈多病的公公,因此两次带着公公改嫁他人,并几十年如一日地将公公当作亲生父亲照看,传为佳话。

  汤玉凤家庭:1992年,汤玉凤的丈夫不幸因车祸成为了植物人,14年来,她精心照顾重病的丈夫和年幼的女儿,最终让植物人丈夫慢慢恢复了部分思维和意识,成为亲朋眼中的“奇迹”创造者。

  徐万年家庭:徐万年1991年从沂南来到青岛港打工,先后干过装卸工、纹车手等等工作,在家人的关爱和鼓励下,被青岛港连续多年评为“十佳农民工”和“优秀农民工”,2005年还因装卸工作出色而被青岛港用其名字命名了一个“万年速装”服务品牌。

  袁丽娜家庭:城阳十三中的一名“春蕾女童”,哥哥有精神病,爸爸又身患残疾,但品学兼优的袁丽娜不仅分担了父母的大部分家务活,还将照顾哥哥的重任也一并担在自己肩上。

  连谏家庭:一位初中毕业后就到城里打工的乡下女子,却在丈夫及亲人的鼓励下成长成为一名在全国杂志业界小有名气的女作家,十几年前的“待业青年”如今每年都有数十约稿者,并发表了属于自己的长篇小说。

  一位无名普通母亲的家庭:由于害怕丈夫被日本人抓去当壮丁,这位匿名母亲多年前劝丈夫远走它乡,自己独身一人负担了全家老少七口人的生活,并将孩子抚养成才。

net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