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古炮见证昔日“岭南军事要塞”的历史

据资料显示:梧州44门馆藏古炮大小、长短不一,最重的是2002年在鸳鸯江畔出土的红夷炮,重约2.5吨;最轻最短的是桂林路民居屋出土的榴弹炮,重6.6公斤,长32厘米;体型最长的是2006年2月在和平路旧市委礼堂出土的抬炮,长约3.14米。

在学术界,一般依据“弹道特性”来划分铁炮的种类。梁萍介绍,中西方的古代铁炮分为轻型炮、红夷炮、冲天炮、后装炮以及西方的加农炮、榴弹炮、卡龙舰炮和臼炮八大类型。

“除了臼炮,其他七大类型,梧州全有了。”刘鸿亮认为,梧州市面积不大,却出水出土七大类铁炮,这在国内是十分罕见的。

梧州古炮见证昔日“岭南军事要塞”的历史

在梧州市博物馆的小广场,摆放着10门明清古炮。其中,2002年在鸳鸯江畔出土的红夷炮重2.5吨,长2.9米,是梧州市博物馆馆藏最重的古炮。

一些古炮的炮身上刻着铭文,诉说着自身的来历,也让古炮专家着迷。2005年1月,长洲水利枢纽东侧河岸出土了一门炮身上有6道加强箍的冲天炮,炮身上刻着“清嘉庆十四年,重六百斤,麦万聚、利隆盛、梁万盛、关明正”的铭文。梁萍介绍,麦万聚等四人正是清朝时广东新会县的著名炮匠。清代嘉庆年间,广东新会县曾铸造了一批铁炮以加强城防防卫。这批铁炮中,有部分辗转到了广西,梧州出土的冲天炮没有标明铸炮地点,但从铭文推测,它极有可能在新会铸造,后被辗转运至梧州。

2003年,市博物馆在富民路对出的桂江河段,征集到一门英国产的卡龙舰炮。卡龙舰炮,旧时粤语俗称其为“瓦筒口”,最早发明于苏格兰的卡龙铁工场,这类炮是专为近距离海战而发明的短型巨炮。

梧州出土的这门卡龙舰炮属无耳卡龙炮,保存完整,有火门、准星、把手和尾蒂,炮身上还有菱形的刻画图案。刘鸿亮认为,这门卡龙舰炮实属梧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目前国内只有两门存世。

梧州古炮见证昔日“岭南军事要塞”的历史

留存古炮见证“岭南军事要塞”历史

为什么梧州能出土出水如此之多的明清古炮?有专家认为,这与梧州明清时“岭南军事要塞”的历史有关。

梁萍介绍,梧州山溪险峻、林壑曲折。历史上,统治阶级与居住于深山幽涧之中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战事极为频繁,古炮出现很正常。

2005年1月,市博物馆在长洲区长洲镇征集到一门明朝崇祯十六年(1643年)生产的红夷炮。红夷炮是仿制欧洲长管加农炮的火炮,为前装滑膛炮,其口径大、口壁厚、身管长、炮身前细后粗,是当时威力最大的火炮之一。明代称之为“红夷炮”,清代又称为“红衣炮”。

梁萍介绍,这门红夷炮有11道加强箍,炮身上有“崇祯十六年两广军门炮……”的铭文,说明了这是当时两广总督府制造和使用的火炮。

“两广军门炮”的背后,隐隐点出了数百年来梧州铁血交融的历史。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专家陈金源介绍,在宋代,壮族首领侬智高曾带兵攻陷梧州;明清时期,瑶民首领侯大苟更是数次攻破梧州城;在明代,统治者为平乱,将梧州定为两广三总府的驻地,当时梧州城人口只有两万人左右,来自广东、广西两地的驻军却达到了一万多人。

“《苍梧总督军门志》记载得非常清楚,明朝时,梧州在城外分设有六个关隘以扼要冲,还在三角嘴建有阅武场、水军等。”陈金源介绍,到了清代,梧州的水师营规模进一步壮大,清康熙年间的一首《艨艟诗》,已说明西江上已是军旗猎猎,战船游弋。

19世纪时,小小的梧州更是滚滚西江波涛拍岸,炮声隆隆震耳欲聋。《梧州市志综合卷》内,就记载着一场场惨烈悲壮的战事。

1852年5月,广东天地会首领任文炳、梁掌、关福率船500艘,万余人进攻梧州。时任两广总督的徐广缙率领梧州官兵与其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西江江面上“鏖战不得休,炮声震天”。

1854年,广东天地会起义军梁培友率众万余人,集结百余艘船围攻梧州城,梧州太守陈瑞之组织人马将大炮、药弹拖到船中以备战。同年秋天,起义军关巨水陆环攻梧州,均未能占领梧州。1858年,粤东提督崑寿统带梧州水师与起义军大战于封川。

梁萍认为,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之地,梧州拥有数量众多的国内外火炮是十分必要的,历史上遗留下如此多的古炮也就不足为奇了。

梧州古炮见证昔日“岭南军事要塞”的历史

古炮出水区域较为集中

梧州馆藏古炮的来源分为出水、出土、民间征集三类,其中出水的铁炮就有26门。古炮为何多数沉没在梧州的江河之中?这是不少人感到好奇的问题。

梧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彭志创深入研究过梧州古炮历史。他介绍,梧州古炮出水区域集中在两处,一处是云龙大桥上下游,另一处是鸳江春泛景区附近。

为何古炮大多集中沉没在这两个区域,彭志创推测有两个可能性,一是部分铁炮是清军官兵与义军、流寇交战时被击沉江中的,二是过往的民船船主自行丢弃江中的。

彭志创介绍,明清年间水战中,双方均是船只先火炮对射,再近身白刃战。在对射时,部分火炮因多次发射导致炮膛过热、变形,时常会出现臭弹、炸腔等情况,这时官兵和义军都会干净利落地将沉重无用的火炮推入江中,以减轻战船负担,便于展开下一步战斗。此外,梧州作为百年商埠,江河之中商船往来众多,这些满载货品的商船自然成为河匪眼中的“肥肉”。 “河匪多盘踞在浔江、桂江上游及肇庆羚羊峡一带,他们专抢货船商船。”彭志创介绍,不少民船为了安全起见,除了配装大批火炮外,还聘请镖师护航,以抵御随时侵袭的河匪。

“民船配装过多的军火,肯定不合适。”彭志创认为,清代中后期,梧州海关严禁民船配装两门以上的火炮,还在下关及鸳江春泛处专门设卡查处,令不少过往的民船船主不得不将多余的古炮就地推入江中。

梧州古炮见证昔日“岭南军事要塞”的历史

中国明清古炮落后于西方古炮

明清古炮身上,浓缩着中西古代铁炮发展演变的缩影。中国四大发明,火药占其一。在梧州馆藏古炮中,英国炮却强于中国炮,这令人难以理解。其实,要理解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