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傍晚,阳信县商务中心前广场彩灯闪烁,人山人海,锣鼓喧天中,少儿秧歌队、成人秧歌队、旱船队先后登场,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文艺展演,2019年中国阳信第六届鼓子秧歌正式开幕。
开幕式前,来自全县的秧歌队沿着新城区主干道进行了路演,引得市民和路人争相拍照拍视频。开幕式上,阳信县委书记栾兴刚致辞说,阳信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鼓子秧歌、西河大鼓、毛竹板书、山东快书等近十种曲艺门类齐聚一堂,创作出一大批讴歌祖国、讴歌人民的精品力作,2018年4月阳信县被山东省曲艺家协会评定为“山东省曲艺之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更好地传承发扬鼓子秧歌这门传统艺术,阳信县积极推动鼓子秧歌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逐步形成了以洋湖乡张王村、西焦村为代表的鼓子秧歌特色村,2019年1月洋湖乡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鼓子秧歌作为民间舞蹈形式,发源于阳信县洋湖乡。据记载,清朝乾隆年间,这种舞蹈被当地群众称为武秧歌。
一种民间说法认为鼓子秧歌的起源与古代军事有关。洋湖乡有一座灵霄阁,向东不远便是武定府(今惠民县城孙武故里),在城外驻有兵营,每年正月十五军民同乐,将士们手拿兵器摆成阵法,旗罗伞盖,场面恢宏壮观,舞姿粗犷豪放,动作健美大方,节奏强烈,大有气吞山河之势,更有勇往直前之宏魄。舞到高潮,三教九流、和尚道士也加入其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鼓子秧歌。
组成舞蹈的主要角色是伞、鼓、花、棒。其中所用的道具“伞”,是以古代帝王将相出巡用的“华盖”演变而来,鼓子则是由古代的盾牌演化而来,鼓槌是短刀或矛,棒是由鞭演化而来。因此,舞蹈全过程基本上也是典型化了的古代军事演练过程,即“阅兵、点将、布阵、开打、收兵”。(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张峰 通讯员 牛成龙 王洪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