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太行有传奇 愚公著新篇(序与跋)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了《初心——来自新乡先进群体的报告》一书,我是此书的第一读者,我可以如实告诉大家,起先我并不以为这本书怎么样,但是还没有读完“上篇”的“引子”,我的心就已经被打动了。一口气读完全书,还想再回过头来重读。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我不知道在中国的哪个地方,老百姓会把自己对干部想说的心里话刻在石碑上,甚至刻在大山的绝壁上,而在太行山里,却有。
“我要让我的孙子,孙子的孙子永远记住他们,永远不能忘了他们”“人民永和”“辉县有个郑永和,兴修水利好处多。源头西起太行山,往东通到杨闾川。灌溉土地上千万,人民群众笑开颜……”读着老百姓刻在石壁和石碑上的这些话,我不由自主地在书边写下了两行字:“太行有传奇,愚公著新篇。”
让人更为感动的是,当老百姓刻石赞颂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时,他发现一块就凿平一块,但他凿的赶不上群众刻的。群众趁他出差,还把“吴公山”三个大字刻在太行的万丈悬崖上。但是吴金印还是说服群众把“吴公山”的“吴”字改为地名“唐庄”的“唐”字。读到这里,我对吴金印这个老先进的认识大大升华了,随即在书边写下四句感言:“口碑刻石碑,石碑传后代。凿平又再刻,吴公即高山。”
开卷不到三页,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冲动,边读边写下心得体会。我恨不得马上去那里,亲眼看一看、读一读这些石刻。因为,它们反映的是胜过工作关系甚至亲情关系的干群关系。这种干群关系,战争年代有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过,后来却少见了,而今天在太行山里还有,岂不令人感动?
太行山里的老百姓之所以要用石刻来赞颂那里的干部,就是因为那里的共产党人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感动了群众。
太行山老百姓赞颂的干部,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群又一群、一茬又一茬。
——“半个多世纪,河南新乡涌现出10多个全国先进,100多个省级先进,1000多个市县级先进,更有5位先进人物被党中央号召学习。”
——“近年来,这群一方土地的带头人被合称为‘新乡先进群体’。他们一个看一个,一个比一个,一个学一个,先进辈出,代代传续,汇成独一无二的‘新乡现象’,他们从南太行区域不断辐射,这一带,成为‘现象级’的先进沃土。”
这两段话,我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在后边的书稿中去找印证。于是,一个又一个熟悉的和不那么熟悉的名字,不断映入眼帘。他们中,有史来贺、郑永和、吴金印、刘志华、张荣锁、裴春亮、范海涛等,还有从太行走出去,在福建东山岛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治沙富民的谷文昌。这个先进的群体,有的是村支部书记,有的是乡镇党委书记,有的是县委书记。而且,他们是一代接一代“传代的先进”。读到这里,我才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加一个副题——“来自新乡先进群体的报告”。
我一边读一边想:为什么在太行的新乡,会出现那么多的先进群体?这一先进群体传奇的故事和朴实的语言,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翻腾着。这一先进群体,不仅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共产党员,而且他们中的每一个人心中都牢记自己是共产党员。恪守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才使得他们能够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
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应该是时时处处都记住自己是共产党员。对于共产党员来讲,讲“崇高”,讲“高远”,不是要好高骛远,而是要记住一个最普通的要求:“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最终都要落脚到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坚守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正是“新乡先进群体”得以“传代”的红色基因。
事实上,本书的作者也在苦苦寻求“为什么在太行的新乡,会出现那么多的先进群体”这个问题的答案。全书的“中篇”,题目就是“新乡红色密码”。“脚下有泥土,心中有群众”“不跟风,不唯上,只唯实”“严格要求不打折”“能干还需巧干”“让典型在机制下健康成长”“立志当高远”……都是本书编写者概括和总结的“新乡先进群体的红色密码”。应该讲,编写者的认识都有事实根据,应该是可信的。而所有的这些“红色密码”,也正是共产党员之为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
最后,要感谢人民日报出版社和人民日报河南分社,以及河南商报的记者朋友。是他们,为我们奉献了这么一本好书。
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是他们翻山越岭,深入太行山区老百姓,从实地采访中写成的。书中许多话,都是老百姓充满情感的朴实话语,不是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写得出来的。编写者对我说,全书没有承袭编纂既有材料,全部采用第一手素材。这是难能可贵的。采写这本书的新闻工作者,在采写新乡先进群体中,学到了这一先进群体“真正的共产党员”的精神,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