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住上海崇明区城桥镇金月湾小区的张娟来说,垃圾分类早已不是新鲜事,甚至连上幼儿园的小孙儿也知道要把垃圾扔进不同的垃圾桶。
2011年,她居住的小区作为崇明试点,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干湿分类投放。自此,张娟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而张娟的变化,只是上海全城垃圾分类的一个缩影。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2月20日,上海召开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在这场“万人大会”上,长宁区虹桥街道荣华居委会党支部书记盛弘、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白爱军、崇明区委书记唐海龙先后作交流发言。这三个区的新时尚究竟新在哪里?让我们来瞧瞧吧。
向华镇村民扔垃圾时有意识地进行垃圾分类。本文图片均为上海崇明区向华镇 提供
张娟所在的上海崇明区城桥镇金月湾小区,2011年试点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干湿分类投放后,2015年又成为崇明区首批垃圾分类“绿色账户”项目实施社区之一。
2017年,崇明全面推进城镇居民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在崇明,不止张娟居住的城桥镇,各个城镇都在积极投入垃圾分类的热潮中。
向华镇为垃圾分类安装上了“秘密武器”。2018年5月起,崇明向华镇各村各户都配备了带有定位系统的垃圾桶,齐南村是率先试点运用“垃圾分类收集信息管理手机APP平台”的一个村。
通过带有定位系统的垃圾桶,垃圾收集员按时收集垃圾完成后,就像完成了一次打卡,如果“缺勤”就会被记录下,这样能促使垃圾收集员对他所对应的点位负责。
崇明在城镇地区全面撤销了原有住宅小区内各楼道口的投放桶,改为统一设点定时投放。农村地区全面推广“户分户投、村收村拣、镇运镇处”管理模式,由垃圾收集员上门收集,分类集中存放,同步覆盖外来人员居住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管理薄弱地区。除此之外,崇明还对农户的垃圾分类情况进行考核评价,并将此作为五星级文明家庭创建的准入标准之一,村民如果没有正确分类,相关的“证据”就会被收集上传,影响家庭“形象”。
在单位强制分类方面,全区第一批1628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单位生活垃圾分类责任告知书》,并按要求设置了分类投放桶。在精准分类投放方面,崇明还想到了一个管用的“土办法”:将其分为“可烂”(湿垃圾)、“不可烂”(干垃圾),其中“不可烂”再分为能卖、不能卖,简单易懂。
通过这些创新举措,目前崇明区垃圾分类已经实现城乡全覆盖。
2018年5月起,向华镇各村各户配备了带有定位系统的垃圾桶。
对于这项生活习惯,长宁区荣华居民区已经推进了335天,党支部书记盛弘感慨这项工作“已经逐步从居委会唱‘独角戏’变成了各方参与的‘大合唱’”。
荣华居民区位于长宁区虹桥街道,是上海规模最大的社区之一,有36个小区1.2万户3.3万人。在盛弘看来,垃圾分类工作有两项难点:宣传入户难入心,投放习惯难改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街道党支部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出了一套“三四五”工作法。
“三”顾名思义就是居民区党总支牵头,让居民区党总支、物业、业委会“三驾马车”跑起来,开展“红色物业”项目,在业委会威信高的小区先行先试,鼓励小区之间比学赶超。
针对各小区不同的情况,由“三驾马车”和居民代表共同商议,最终议出四种投放模式,即对具备条件的采取“撤桶+设定时点投放”和“撤桶+垃圾箱房定时投放”,对暂不具备条件的采取“每层加设分类桶”和“跨层加设分类桶”。
投放模式确定了,如何调动居民积极性?盛弘透露,党支部发挥近400名离退休和在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头家庭分类;针对租户,他们发动每个楼长结对;发动邻里帮扶老弱病残等行动不便的群体;通过古北艺术团等社区团队发动家庭主妇;组织外籍居民成立“洋啄木鸟”垃圾分类巡访队;成立古北小清新青少年志愿队……
澎湃新闻记者从长宁区政府获悉,目前荣华居民区所有小区均已推行垃圾分类, 60%以上的小区已实行定时定点投放。
虹口区也不甘落后。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在虹口区的嘉兴路街道,从政府到社区,从老人到孩子,从志愿者到普通居民,这句话都已成为一句深入人心的流行语。
“新时尚”的共识有了,行动上也不能落后,澎湃新闻记者从虹口区获悉,嘉兴路街道根据不久前刚发布的《虹口区关于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的3年行动计划》,积极对标,统筹谋划。目前,嘉兴路街道已将争创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定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