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期限,一待十载。这10年,胡彦斌把自己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在北京经营得有声有色。胡妈妈后来还是回到了上海生活,毕竟没那么容易习惯北方的天气,胡彦斌淡淡地说:“说真的,这么多年了,还是很思念上海的家”,他顿了顿,“我随时都在等待着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回家(发展)。但我觉得上海缺少良好的音乐体系,如果有,没人会舍近求远。”
许多人都喜欢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流行歌曲,即使是“90后”也能哼上两句《天涯歌女》。但是时至今日,谁也不能否认,上海流行音乐的凝聚力和创作力在不断下滑,不少上海的成名歌手黯然离开,比如丁薇、罗中旭、李泉、胡彦斌等纷纷北上寻找出路。
随时等机会回家发展
2004年冬,衡山路上,胡彦斌把他的音乐设备器材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塞进小吉普里,导航的目的地他坚定地输入“北京”。他对副驾驶座位上的母亲说:“妈,你给我三年时间打拼,不成功我就打道回府。”
胡彦斌和母亲在北京租住在一间40平方米的房子里。胡彦斌回忆说,那年北京冬天特别冷,雪下得特别大。
胡彦斌说:“离开上海是一个犹豫而艰难的决定。我不是那种一夜爆红的歌手,都是慢慢累积,在南方慢慢红了起来,但在北方的反响一直不大,于是开始自我检讨,是不是音乐出了问题,是不是南北有着很大的文化差异?带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哪里有挑战我就要去征服它,我便决定了要去北京。”
胡彦斌说:“作为歌手,我需要更多的媒体曝光。越来越多电视台录影都把录影棚安排在北京,这样不需要我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去跑宣传。而对于我音乐制作人的身份来讲,北京乐手比上海多,可以更贴切地选择我想用的乐手来丰富音乐品质。北漂可以大大降低制作成本。”
三年期限,一待十载。这10年,胡彦斌把自己独立音乐人的身份在北京经营得有声有色。胡妈妈后来还是回到了上海生活,毕竟没那么容易习惯北方的天气,胡彦斌淡淡地说:“说真的,这么多年了,还是很思念上海的家”,他顿了顿,“我随时都在等待着一个机会可以让我回家(发展)。但我觉得上海缺少良好的音乐体系,如果有,没人会舍近求远。”
人才摇篮变消费基地
胡彦斌说:“上海流行音乐最辉煌的时候,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人才的优势,金牌大风最早的起始就是建立在徐家汇汇嘉大厦里的上海艺风。中国唱片出来的杨圣良老师、冯海宁老师从无到有,把这颗种子埋下,后来才会从上海艺风,变成北京步升,最后到金牌大风这个当时华语区最大的唱片品牌,最初上海艺风的班底都是从上海声像、上海音像、中唱上海出来的工作人员,还有签下了我这样的本土新人来培养。”
胡彦斌惋惜地说:“2000年后,各大国际唱片厂牌进入内地,同时,音像制品快速从卡带变成CD,然后又迅速网络数字化,实体唱片的销售一再受到冲击,直到实体唱片出版发行市场不存在了,音乐行业最后靠版权、靠经纪权去继续发展维系,传统唱片社自然没落了。原本总部设在上海的几大国际唱片公司的办事处如索尼、EMI(百代)、滚石都逐渐淡出,大批相关从业人员离开这个行业或者‘北漂’。人才流失,行业又无自身造血机制,上海成为一个单纯的消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