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勇当创新发展引领者

原标题:向新时代交出一份精彩答卷 苏州勇当创新发展的引领者

  创新,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共识。

  仲春时节,走马苏州,可以清晰感受到,这个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正以崭新的奋斗姿态,瞄准高质量发展要求,谋划新一轮发展。

  “经过多年积累,苏州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阶段,从过去的跟跑变成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正处在由‘量变’向‘质变’跃升的关键节点。”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说,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词的新时代,苏州必须挑起全省创新发展引领者的责任担当,把创新放在全市发展大局的高度来统筹谋划、一体布局,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努力展现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更好地发挥对全省发展的示范作用。

  当初“农转工”,后来“内转外”,现在“量转质”

  苏州共识:发展理念创新才是根本的创新

  4月3日,苏州首次发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实际用地3亩以上工业企业的资源集约利用情况。这表明,苏州在全国率先建立的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平台正式启用,今后,通过考核企业亩均产值、单位能耗等六大要素,就可实现为企业精准画像、排定等级,最终通过差异化电价、水价等资源使用费这样的科学引导手段,倒逼企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苏州人是温柔的,他们鲜有“一刀切”的行政命令“关停并转”,更多的是精细周密的政策设计,用“绣花功夫”牵引企业自发转换动能。

  “这次我们公司被评为最高等级的A类企业,仅城镇土地使用税就可省出5万多元,以后在用电用气以及金融信贷等方面也将享受优待。”苏州赛伍应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国兵介绍,企业主要从事太阳能背板制造,此前花重金到海外招揽研发人才,还购置一套环保设备减少尾气排放,这些都成为企业评A的重要参数。

  发展理念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苏州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充分印证这一点。无论是从最初的“农转工”,还是后来的“内转外”,以及今天的“量转质”,苏州的每一步发展大跨越,无不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无不以破除理念观念上的桎梏为抓手,才得以抓住几次重要发展机遇,迅速跃升为全国第七大城市经济体。目前苏州工业经济总量仅次于上海,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居全国大中城市第6位,进出口总额位列全国第3位,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

  发展走在前,就会率先遇到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勇于解放思想,用新的发展理念审视过去、谋划未来。”周乃翔说,十八大以来,苏州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发现自身还存在很多不足:工业总产值虽连续多年超过3万亿元,但是从效益来看,和先进地区比差距很大;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突出短板,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根本改变;公共服务和城乡居民收入方面还存在不均衡;常住人口达1000多万,对社会治理产生极大挑战。“五个发展新维度的比较让干部队伍受到极大的震撼和启发,下定决心要转变发展理念,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注重转变发展动力。”

  理念的创新催生发展的质变。从苏州的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三个口袋”上,可以清楚看到这座城市发展质量在悄然提升。去年,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80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7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6:1,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城市之一;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2302亿元,实现利税26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4%和18.5%;全市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7.7%。

  不求吸引眼球,但求抓住人心

  优化“生态系统”让创新种子茁壮成长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主引擎,推动产业新跨越。”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李亚平说,苏州拿出的办法是遵循产业科技发展规律,统筹政府与社会各方资源,营造有利于创新成果孕育成长的生态系统。

  4月2日,苏州在全省率先启用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全市14个职能部门的26个人才服务项目,提供待遇落实、创业服务等一揽子服务,为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

  优化“创新生态”,满足人才需求是核心要义。“苏州的人才工作不求吸引眼球,但求抓住人心,关键是把人才政策、创新生态、营商环境做得实实在在。”苏州市人才办副主任杨帆介绍,通过积极做好“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苏州率先实现从做大人才规模转向做优人才结构,从人才发展的单向着力转向系统均衡,同时把集聚人才的经验放大为党管人才的格局。去年末,苏州市县两级人才专项投入达18.92亿元,政府公共投入对于社会投入的撬动比约为1:10。

  优化“创新生态”,科研院所是必要支撑。苏州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广泛“招院引所”,补足高校和科创资源匮乏的短板。

  2月26日,美国冷泉港实验室总裁布鲁斯-斯蒂尔曼博士一行到访苏州,并被授予“苏州市科技合作贡献奖”。冷泉港实验室有着“世界生命科学的圣地与分子生物学的摇篮”的美誉,自2010年起,先后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亚洲中心、亚洲DNA学习中心。数年间,一个日渐清晰的事实让世人看到苏州人的深谋远虑:通过冷泉港亚洲中心,全世界范围的生物医药产业前沿科学家都关注苏州,众多顶级人才因冷泉港亚洲的到来而走进苏州创新创业,极大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目前,苏州全市已集聚各类生物医药企业近千家。

  牛津、哈佛、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目前,苏州已与238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成各类政产学研联合体1500多个,实施产学研项目超过1万项。

  优化“创新生态”,金融“点金手”至为关键。苏州把风险投资和政府引导资金紧密结合,通过市场的筛选和配置,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目前,该市各类私募基金规模已达2424亿元,全面对接科技企业融资需求。

  对于苏州精心营造的“创新生态”,苏州麦迪斯顿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汪建华感触颇深:“在这里创业,真正的好项目前景广阔!”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绪炯说,“苏州不是对我好、对他好,而是对大家都很好,非常包容。”目前,苏州拥有高层次人才总量22.3万人;自主申报入选国家千人计划250人,其中创业类人才131人,约占全国15%、全省49%,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省“双创计划”782人,连续11年位列全省第一。

  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小核酸、纳米……

  原始创新,寂寞十年磨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