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SpaceX来袭:刚刚,首枚民营火箭发射成功!

原标题:中国版SpaceX来袭:刚刚,首枚民营火箭发射成功!

中国版SpaceX来袭:刚刚,首枚民营火箭发射成功! 何适2018-05-17 09:51:21

编者按:

2018年5月17日7:33,重庆零壹空间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零壹空间”)OS-X火箭“重庆两江之星”在中国西北某基地成功点火升空。

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用亚轨道火箭首飞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时刻,不但是中国军民融合的创新典范,而且开创了中国商业航天历史上的发展奇迹和崭新起点。

日前,《商界》新媒体记者对零壹空间创始人兼CEO舒畅进行了专访。

中国版SpaceX来袭:刚刚,首枚民营火箭发射成功!

5.17,舒畅把火箭发射的日子选在了这天。他说航天人讲究七上八下,我要起,图个好兆头。

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首飞成功,群情振奋,鲜花和掌声蜂拥而来,媒体人不吝溢美之词,舒畅和他的零壹空间团队被冠上了“中国版马斯克”“中国版SpaceX”的头衔。

在商业航天的拓荒时代,奋起直追的后来者,给落在美国后面的中国人,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三年前,当29岁的舒畅决定要自己造火箭的时候,更多的人觉得他是个骗子。

“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航天事业是一个门槛极高的领域,只有‘国家队’才能去接触。特别是在介绍公司业务时,若是业内人士,大家会告诉我这很艰难;若是业外人士,大多觉得我是骗子。”

在星辰大海的征途上,自带梦想光环的航天人,注定要接受质疑和检视。

学霸集结号

中国商业航天的浪潮肇始于2015年。

这一年,总书记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与此同时,政府开始就商业航天立法广泛征求意见,中国商业航天的政策窗口逐步开启。

舒畅,是最早的一批入局者。

中国版SpaceX来袭:刚刚,首枚民营火箭发射成功!

零壹空间创始人兼CEO舒畅

“我本科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的是飞行器设计,后来去北大念了经济学的硕士,毕业以后进入了航天科技集团,主要负责产业投资这一块儿。”

投资人的敏锐让舒畅早早地嗅到了商业航天的风口,他想要投一家民营航天企业,“找了一圈后发现,这个市场并没有这么一家公司,于是我决定自己来干!”

“航天是一个智力、资金密集型的行业,专业人才是一切的基础。一台火箭的制造,需要总体设计人员,这关乎火箭怎么飞、怎么控制它飞;需要懂电气系统的人员,包括火箭上面的飞控、地面测试、遥外测;需要懂结构的人员,如何设计火箭的控制舱,如何布局它的电缆;最为关键的是动力部分,即发动机的研发和设计。”

“拉人入伙”,是造梦的起点,零壹吹响了一曲“学霸集结号”。

CEO马超是舒畅北航的师兄,博士毕业后进入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一直从事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经历多个一线技术和工程岗位,三十出头已经是单位最年轻的领导干部。在舒畅“追求”数月之后,慢热冷静的马超下定决心加入零壹。

公关部负责人陈江澜是清华电机系的硕士毕业生,原本在一家电力系统的上市公司工作。多年前他就和舒畅一起创业过,这次更是一拍即合。

学霸云集,是零壹空间创始团队最大的特点。“有些是从航天院所出来,有些是我认识多年的好兄弟、好朋友,还有些,则是在相关领域有过从业经验的科研人员。”

如今,零壹的团队已经突破130人,计划年底将达到两百人的规模。

其间,也不过短短三年。

中国版SpaceX来袭:刚刚,首枚民营火箭发射成功!

国家队VS民间队

民营企业也能造火箭?

这是创业以来舒畅听到过最多的质疑。关于民营航天的未来,他有一个颇为形象的类比,“这就好比1984年联想成立时计算机的状况,那时候计算机都运用在国防和科研院所,直到PC开始普及,计算机才变成一个民用产品。”

火箭,这个过去只属于国家队的大工程,近年来开始出现在市场的聚光灯下,以SpaceX、Blue Origin为代表的美国商业航天不断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国内政策也开始走向开放。

“现在世界范围内的潮流是把1000公里以下近地轨道的商业开发放开给民营企业,我们国家也要抓住这个趋势,不然航天强国就只有‘国营航天’这一条腿走路。”

据不完全统计,按照国内相关公司规划,未来三年内将有近1000颗微小卫星发射需求。对于背负着载人航天、月球探测等战略任务的国家队而言,无暇兼顾如此庞大的卫星发射市场。

打造低成本、高频次的发射平台,是民营航天发展的契机所在。

舒畅,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冲破封闭供应链,自研发动机

“评价一家火箭公司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就是,是否掌握了发动机技术。”对于火箭来说,发动机就像心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火箭的推力、性能、可靠性和成本。

在自主研发的路上,零壹每走几步就会遇到传统体制的研究所和供应商,这和SpaceX创业初期所面临的境遇如出一辙。

当年,SpaceX作为航天产业的“新兵”,既没钱直接高价买到俄罗斯的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也没有足够的技术团队独立进行高压补燃液氧煤油发动机的研制,还面临着老牌航天企业设置的技术壁垒,只能另辟蹊径。从使用燃气发生器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做起,研制了最初的Merlin 1A发动机。

在研发过程中,SpaceX逐步避开传统的供应商,建立了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受此启发,舒畅也确定了供应链建设的目标——80%以上必须是非航天企业的供应链,60%以上必须是民营企业,只有非常市场化的一些产品,那20%才会去选择优先跟一些成熟的航天单位去合作。

在这条全新的供应链体系中,零壹空间是第一批探索者。“对于‘结构产品是否符合火箭上天要求’这个问题,可能在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中,按图纸做一套就ok了,但我们都要做三套,两套用来做实验,这个过程中我们承担了相当大一部分成本。”

耗时一年,零壹空间以强大的执行力,突破原本封闭的供应链,完成了第一期产品。又历时两年多,研发出自主的固体发动机,2017年12月22日,X系列火箭发动机整机试车在江西取得成功。

中国版SpaceX来袭:刚刚,首枚民营火箭发射成功!

发动机试车成功

零壹空间成为国内首家掌握固体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的民营企业。这背后,是巨额的资金投入。

借力民营资本,3年融资5亿元

2015年12月24日,零壹空间宣布获天使轮融资。由春晓资本领投,联想之星、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联合投资,规模超过1000万。

就在舒畅为零壹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可感到欣慰的同时,一封题为“融了1000万就敢造火箭,白日做梦吧?”的帖子刷爆了知乎,无异于兜头浇下一盆冷水。

“我有去看那个帖子,但我没有去回复和争论,反而很冷静。”热议之后,零壹从舆论的漩涡中消失了,在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它隐匿于大众视野之外,再未对外界发声。用舒畅的话说是,“埋头苦干,憋大招”。

2016年9月,零壹重磅回归,完成A轮融资,金额超过1亿人民币。领投方为老牌航天院校哈工大旗下投资平台哈工大机器人投资管理公司,及比亚迪联合创始人夏佐全创立的正轩投资,早期领投方春晓资本也继续跟投。

一时之间,零壹空间成了资本的宠儿。2018年1月,完成A+轮融资,金额达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