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护工傻傻分不清? 记者走访调研沪上“社工”的一天

  东方网记者熊芳雨3月19日报道:今天是国际社工日,但是不少人却对“社工”这份工作知之甚少。社工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如何开展工作的?记者在第13个国际社工日前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市第四社会福利院,他们的社工小组获得了2018年上海十大优秀社工案例,这两家机构的社工团队有何代表性?东方网记者进行了走访调查。

  医院里不看病的“白大褂”

  周一上午8点,上海九院唇腭裂治疗中心走进一群“白大褂”。这是每天的例行查房时间。医疗团队与患者和家属就治疗情况进行沟通。孙振军和他的同事也在这个团队中,作为医院的专职医务社工,跟着医生查房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社工、护工傻傻分不清? 记者走访调研沪上“社工”的一天

图片说明:社工带领孩子们

  “经常有人问我,社工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志愿者,和行政人员又有什么区别”孙振军笑着说。其实社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种。本科硕士都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他,能够快速学习所在医院、科室的基本医疗护理知识,融入医疗团队,短时间内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社会需求评估,并且提供及时的心理疏导和资源转介服务。

  如果说医护人员是对患者进行生理上的帮助,医务社工便是心理和社会层面的支持。

  刚开始做病房探访的时候,“兔唇”患儿的家长们并不愿意多谈。孙振军在探访时看到这么一对来自安徽的母子:他们内向不多话。社工走过去询问孩子的情况,母亲也只是简单地说一两句,不愿多提,17岁的儿子低着头玩手机,一言不发。社工邀请母亲参加唇腭裂患儿照顾者支持小组,大家在一起交流各自的照顾经历,通过“表情包”绘画表达情绪、“手指有什么”发现照顾孩子的优势和资源等环节,互助分享,相互鼓励。有的家属在小组中激动地哭了,“我怕小孩子没有朋友,又怕她真的出去交朋友被人嘲笑,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我婆婆不想让别人知道她这个病,我生完住在单人病房,怕别人看见宝宝的样子。”在这场特殊的交流会里,很多家属终于在“同病相怜”的伙伴面前讲出了平常难以启齿的心理隐痛。

社工、护工傻傻分不清? 记者走访调研沪上“社工”的一天

图片说明:小组活动

  小组结束后,这位母亲从活动室跑出来追上社工,说:“我想和你交流下我家孩子的情况,你有时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唇腭裂患儿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其他儿童存在着容貌和语音上的不同,在比较中,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不正常的我”、“不如他人的我”。这位母亲感受到唇腭裂让孩子变得有些自我封闭,或许是因为歉疚,她不知道如何跟孩子交流这些事情。

  而这些,只是医务社工工作中的一小部分。医院社工要负责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社会支持,医院志愿服务管理,协助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医务人员的心理支持也是他们需要着手的事情。

社工、护工傻傻分不清? 记者走访调研沪上“社工”的一天

图片说明:便于家属沟通的微信群

  孙振军是上海九院招聘的第一位专职医务社工,记得刚进医院时,大家对社工的定位并不清晰,医护人员并不知道社工可以为他们带来什么。随着医务社工服务成效的呈现,这几年大家对社工的认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但随之又面临“供不应求”的尴尬局面。

  有人提出,医务社工能提供这么多的服务,但为什么自己没有遇到过他们?总人数少是最大的原因。在上海,一家三级医院的医生和护士可以达到数千人的规模,但医务社工的数量却寥寥无几,比如上海九院,目前专职社工只有2位,所能服务的科室范围非常有限,能够覆盖到的患者数量就更加有限了。孙振军告诉记者,目前与医务社工形成对接机制的科室有口腔颅颌面科唇腭裂病区、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病区、整复外科一病区、肾脏内科等,而医院因床位周转率加快,患者在7天左右出院,大部分患者又来自外地,医务社工只能借助微信群、电话等形式来跟进,这也对医务社工服务带来较大的挑战。

  照顾老人是件技术活

  与医务社工相比,养老社工又是另一种“人生百态”。90后的蒋小娟进入上海市第四社会福利院的第二年了,社会工作毕业,但是现在班级里从事社工工作的同学不超过10人。她所在的四福院以收养社会孤老、有家寄养为主要服务对象。院内有4位专职社工,大家为福利院住养人员开展的专业服务,包括心理疏导、带领大家进行锻炼、组织各种活动等等。

社工、护工傻傻分不清? 记者走访调研沪上“社工”的一天

图片说明:老人们在菜地劳作

  这几年,四福院新收住多名孤老及农村本地老人,在日常工作中,大家发现,因与原先生活模式有很大的差距,部分新来的老人出现了久坐、沉默、被动的状态。考虑到部分老人之前在,有田园劳作的经历,社工们便在福利院内找了一处空地开辟农场,开展“我的秘密花园”园艺小组活动。

  第一次带爷爷奶奶来到菜地,有着长期农耕种植经验的唐老伯显得格外激动,竟主动蹲下来,拔起了杂草。在他的带动下其它老人也迫不及待加入进来,以往沉默的气氛一下子被打破了。结束时唐老伯还指着手表反复和社工们确认下一次活动开始的时间。

社工、护工傻傻分不清? 记者走访调研沪上“社工”的一天

  性格沉默的朱阿伯一开始很不配合,他被分到负责保管工具和发放喷水壶,并不熟练的他一度因分发不得当,要负气离开。社工不断地鼓励他,“你做的很好”“你看蔬菜都长得很好,这些都离不开你的帮忙”等等话语让原本以为自己一无所长的朱阿伯找到了信心和责任感,花了两周时间磨合,他会自己打开工具箱,主动给大家分配水壶,看到有人的水壶没水了,也会积极地帮忙倒满水。这些变化都让大家很是欣喜,劳动之后的朱阿伯食欲大增,睡眠质量也有了提高。

  当种的玉米、生菜被分到福利院爷爷奶奶手里时,大家都有些坐不住了,想来参加劳动。于是,蒋小娟又把小组活动扩展为院内常规活动“我是勤劳的小蜜蜂”,从春天到秋天,只要天气好,就带着爷爷奶奶们下地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