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和同在北大读本科的高中同学聊天,听他说起,我们已经有好几位高中同学在长沙找了工作、买了房,100多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得极为精致,总共花费也不到100万元。他说这话时,语气里不无羡慕。我笑着问:“你想回长沙工作?”他摇了摇头:“不太敢”。
作为从农村或者小城市考上名校的孩子,高考金榜题名时,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无限关注与赞美。茶余饭后的谈资,无外乎“那谁家孩子考上北大了呢”“哎呀那孩子可真聪明”。这种关注不会因为他们离开家乡上大学而消失,它持续存在,并在他们毕业前后发酵到高潮。
这种关注并没有任何恶意,相反,它蕴含着人们的欣赏和期许。但是,对于承载着这种期许的名校学子来说,它却是一块重逾千斤的巨石,那种会在他们试图喘息放松之时压垮他们的巨石。
去年过年回家,吃团圆饭时听到一位姑姑说起:“那谁家孩子,就是考上清华那个,听说现在去长沙一个什么教育机构工作了呢,工资还没有他家隔壁那个初中毕业的男孩子高。”立即有人附和道:“那这几年学费不是白交了,还清华呢!”“当初高考怕是靠运气考上的吧”……我在饭桌旁,听得后背一阵发凉,这种流言没几天便传得随处都是,那位哥哥的父亲仿佛一瞬间苍老了十岁,而那位哥哥过年也没有回家。
小镇人言可畏。
于是,每一个从小镇里考出去的学生都谨小慎微,遭受挫折时不敢发朋友圈,负能量爆棚时不敢向家人倾诉,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走到毕业季。面临留在北京还是回乡就业的问题时,很多人选择了前者。理性分析的话,后者有更多的优势——如果回到家乡或者是本省省会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和人才竞争都明显要小得多,花费同样的成本,就能获得更高的幸福感。然而,很多人就算抱有这样的想法,也不敢付诸实践,要么害怕从“名校高材生”的云端坠落带来的强烈失落感,要么担心自己今后的“不那么成功”会导致之前一切努力都遭到无情否定。
在亲耳听到之前,我很难想象这样的观念还存在于他们的脑海里:“北大毕业会给分配好工作吧”“考上了北大那就是上了保险啊”。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观念的确存在,而且不在少数。对他们来说,名校毕业生如果没有“当大官”或者“赚大钱”,那就是这个学生没好好学习,没达到北大标准,或者是产生“北大也不过如此”“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的观点,这对于寒窗苦读多年、以学校为傲的名校学子来说,简直是一种毁灭性的侮辱。
也许有人会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何必在乎那些虚名”,但我想说,流言破坏的已经远不止一个“虚名”,而已经造成了精神和物质上的实质伤害,就如那位清华毕业的哥哥,毕业之后再也不曾归家。
考虑到乡镇的社会发展程度和信息流通程度都相对滞后,我并不奢望在短时间内扭转陈旧刻板的观念,但这不意味着名校毕业生就毫无自主选择的余地。至少,我们可以依靠足够的坚强和耐性,活出真正的自我。
所以,北大以及其他被社会冠以“优秀”之名的名校学生,不管是留在北上广还是回乡工作,如果能带给自己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发展空间,看准了就去做吧!在北上广工作要背负房贷、户口和人才竞争的压力,回乡要面对舆论的压力,没有哪种选择不是在负重前行,唯有时间能够检验你的选择,也唯有事实才能改变流言的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