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时节,黎平县德顺乡平阳村的蔬菜基地里,棕绿色的莴笋叶尖刚刚从地膜里冒头,肥厚的香菇滋滋钻出菌棒,寒冷天气尚未结束,田间地头已萌发生机。
34岁的姚绍红蹲在香菇烘箱前,拨弄着炉底的火焰。手掌般大小的新鲜香菇被层层码在木架上,在烤箱温暖干燥空气里逐渐脱水、收缩。
“没想到,村里的产业发展有这么好的前景。”2018年之前,姚绍红一直在外跑运输。去年3月,在村民大会上听说村里要以“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发展蔬菜、食用菌种植产业,姚绍红决定入了股。
很快,去年3月底,38万株茭白种苗运到了基地,接着,莴笋、萝卜、生姜、香菇等项目也接连落地。看到村里产业发展越来越壮大,姚绍红干脆放弃了自己的运输事业,做起了20万棒香菇大棚的管理负责人。
“自去年11月第一批菌棒上架到现在,烘房就没有停过。”姚绍红高兴地说。现在,香菇已经和村里的茭白、生姜一起获得了省农委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广受湖南、广州等地客商的欢迎。“目前每天合作社能出品300斤干香菇,市场均价一斤30元,客户抢着收购。”
德顺乡党委副书记吴化忠告诉记者,2018年,全乡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种植蔬菜500余亩,销售蔬菜500余吨,种植食用菌120万棒,销售干食用菌10余吨、鲜货125余吨,给群众带来175余万元的增收。
要脱贫,找准产业很重要,而农产品品质也很重要。在这一点上,德顺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吴化忠的带领下,汽车沿着山路弯弯绕绕驶入郁郁葱葱的太平山林间,浓雾笼罩之下的竹林一片安静,而深藏地下的竹笋萌动正欢。
吴化忠告诉记者,全乡有竹林4.2万余亩,每到产笋的季节,乡场上各地来收购竹笋的客商络绎不绝。2017年开始,德顺乡与重庆一家食品公司签订了收购协议,仅此一项每年就能外销春笋1000吨,为村民增收160多万元。
除了竹笋这样的“老牌”山货外,德顺的“新山货”也广受欢迎。
在漂安村发祥合作社的食用菌大棚深处,20万棒灰树花已经进入脱袋养菌阶段,村民正加紧拆袋、码放。
“灰树花可是好东西,干货市场价110元一斤。”黎平黔丰食用菌公司派来指导合作社种植的技术员彭振远说。
彭振远在全国多地指导过灰树花的种植,他对德顺很有信心:“去年,公司在漂安村试种5万棒大获成功,被北京、浙江等地的客商一抢而空。今年,基地决定增产到20万棒,预计可实现400万元收益。”
走进德顺乡电商服务中心,德顺乡富民工贸公司副总经理张超正在吩咐工人们分拣、包装干香菇,一旁的业务员正在统计着网上的订单,忙得不亦乐乎。
“线上销售是条‘快车道’,市场灵活,降低成本,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要利用德顺农产品的高品质,打响品牌。”张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