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张瑞敏:有一种求索,不负苍天

  海尔张瑞敏:有一种求索,不负苍天。

  改革开放30年的时候,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一件来自企业的捐赠品。文物收藏编号为:国博收藏092号。文物命名是:1985年青岛(海尔)电冰箱总厂厂长张瑞敏带头砸毁76台不合格冰箱用的大锤。

  当时的海尔是一家集体小厂,亏空147万元,发不出工资。张瑞敏被派去救急,上任第一天就收到53张请调报告。刚好他的一位朋友要买冰箱,来找张瑞敏,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了一台。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有76台存在缺陷,就通知职工都到车间,问怎么办?多数人说,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冰箱价格是800多元,职工一个月工资是30多元。

  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明天再生产760台、7600台这样的冰箱。全部要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很多职工一边砸一边流泪。

海尔张瑞敏:有一种求索,不负苍天

  质量不行,有人的因素,也有设备因素。张瑞敏痛感必须引进先进技术,得知西德的利勃海尔冰箱公司(Liebherr)有意对外输出技术设备,他极力争取到西德引进生产线。一天晚上,是西德的节日,放烟花,对方陪同人员对他说:“这是从中国进口的烟花,中国工业落后,但你们祖先的四大发明很棒!”进行谈判时,张瑞敏几次砍价,对方生气了,把本子摔到桌上:“德国设备有这样的质量,就有这样的价格,你们可以不买。只有我们,才会有奔驰、宝马这样的品牌。”

  那是张瑞敏第一次出国,登机卡至今还保留在当初的日记本里。往事,并不如烟。

  眨眼间,已是改革开放40年。张瑞敏常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

  今年10月24日,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德国法兰克福上市交易,成为中欧国际交易所D股市场的首家发行人。

  中欧国际交易所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和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共同出资设立的,2015年11月在法兰克福开业,首先采取“A+D”的方式,从A股上市公司中遴选有明确国际化战略的中国优秀制造企业,到法兰克福发行股票。发行D股的好处是,在境外融资和投资,募集资金使用便捷,利率低,还能降低汇率及资本跨境流动风险。

  发行D股有一个前提,就是企业是真正在走国际化道路,有国际化的真实需求。海尔恰恰如此。海尔自走出去之始便坚持创自有品牌。1999年在美国南卡来罗纳州建立美国海尔工业园,2011年收购日本三洋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洗衣机、冰箱业务,2012年收购新西兰家电企业斐雪派克,2016年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家电。进入欧洲资本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扩大在欧洲市场份额,是海尔全球化战略的自然延伸。

  今天的海尔和34年前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海尔多年来都是全球大型白色家电第一品牌。而很少人知道利勃海尔,只是从Liebherr到Haier的字母演化中,还依稀可以体会到海尔曾有过的德氏产品基因。

  我在访问张瑞敏的时候,他说,改革开放,说到底是通过新机制把人给改变了。

  当初引进利勃海尔设备后,张瑞敏推动建立“自主管理班组”,就是让员工自己决定怎么干,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最早的“人单合一”。比如有一个做冰箱门封条的自主管理班组,过去的习惯是上班后通上电加热40分钟再开始工作。实行自主管理班组制度后,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商量,轮流每天早来40分钟先加热,这样大家来了以后就可以直接进入工作。

海尔张瑞敏:有一种求索,不负苍天

  当时的“人单合一”为什么没有推广开呢?张瑞敏说:“主要原因是没有办法给干的更好的团队多发奖金。劳动局决定着每个企业的工资总额,想多开一分钱都不行。我们想了很多办法,从其他地方搞了一点钱给他们,加了一块儿奖金。但全厂都推广,做不到。”

  尽管如此,张瑞敏还是竭尽所能鼓励员工创新。物质激励做不到,就采取非物质的激励。他用了一个方法,以员工的名字命名创新成果。工人李启明发明的焊枪被命名为“启明焊枪”,杨晓玲发明的扳手被命名为“晓玲扳手”,还有“方燕镜子”、“希典模块”、“秀凤卡座”等等。这样的做法激励了员工全情投入,寻求革新。当时,一家国际企业到中国寻找合作伙伴,专家到海尔考察时在流水线旁发现了一个备用模具,用手摸了一把,发现一尘不染,被员工的自觉性所打动,最终选中海尔合作。

  张瑞敏在2005年正式提出并探索至今的“人单合一”模式,目前已被公认为全球商业思想的一个创新典范,实际上,他对人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从进入海尔就开始了。只不过到了互联网年代和平台化、生态化的新时代,“人单合一”的推动条件成熟了。

  2017年5月,几乎从不看电视的张瑞敏在家和小孙子一起看了场电影。是印度的《摔跤吧!爸爸》。几天后,他在海尔每周三举行的推进“人单合一”样板会上推荐了这部片子。他说,在国际顶级赛场上,唯信念不可摧毁。

  从第一次采访张瑞敏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他给我最深的印象,一个是自以为非的批判和超越精神,一个是择善固执、牢牢坚持的意志力。在自以为非方面,无论外界夸奖海尔是多么成功,他每天的心境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在择善固执方面,无论外界多么质疑海尔的变革,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坚持。

  能够体现张瑞敏这种特质的案例,一个是在海外坚持创自己的品牌,另一个就是“人单合一”。

海尔张瑞敏:有一种求索,不负苍天

  中国是家电生产大国,今天中国出口的家电产品在世界市场占一半份额,但自有品牌只有百分之几,海尔在其中占80%。不过,在很长时间,做自有品牌并不赚钱。张瑞敏说,一个企业的选择从根本上说跟价值追求有关,“在母国之外创出名牌,国际上认为通常要先亏损八年十年,海尔在美国亏了9年。很多企业觉得,做代工无论现金流还是利润都有保证,没有自己的牌子无所谓。但海尔认为哪怕做代工可以多做两三百亿收入,也要敢舍,因为我们要做全球白电的第一品牌。人生苦短,要做将来回忆起来最不后悔的事。海尔压力最大的那一年,整个集团利润率只有1.2%,但是坚持到现在,很多产品利润率都达到了10%,就是因为有自己的品牌。”

  “人单合一”是中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最大胆最前沿的探索,即将一个科层制企业转型为网络化的创业平台与创业生态。张瑞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