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在成都举行:探讨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长久以来,艺术联通了人类的内向世界和外部空间,如今,艺术正渲染着城市系统。

对于成都这座城市而言,也从“安逸”之城力图转变,向着兼具国际化商业格局、时尚吞吐能力和创新渴求的文艺之城转变。无论从成都 IFS 国际金融中心建筑外的大熊猫户外艺术装置,村上隆“超扁平”的卡通熊猫,抑或是 Richard Orlinski 的鲜红树脂熊猫雕塑,都证明了成都已开始将地域特征融入艺术与城市之中。在去年6月,在成都IFS与《T》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球风格论坛后,今年也如约迎来了第二届的观点大集合。

在论坛举办的同时,由成都IFS主办的首届成都Parcours艺术节也于当日启幕。

9月13日,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由栩栩华生与成都 IFS 联合主办,《T》中国版策划、承办,以“有艺先行”为主题,以艺术为契机,先行一步地探讨城市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并思考和推演一种基于公民审美的城市生存境况。

由成都IFS主办的首届成都Parcours艺术节也于当日启幕。此次艺术节基于成都IFS与巴黎左岸圣日耳曼德佩委员会建立的“国际友好街区”结盟关系,以“城市印记 艺动双城”为主题,首次将源自巴黎左岸的圣日耳曼Parcours艺术节“让艺术融入大众生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红星路上,德国涂鸦艺术家MadC携手成都艺术家马锟共同创作大型涂鸦艺术装置《成都印记》。

圆桌|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在成都举行:探讨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成都 IFS 与成都 Parcours 艺术节

圆桌|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在成都举行:探讨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论坛期间同时启幕的成都 Parcours 艺术节,中外艺术家合作的涂鸦作品《成都印记》

圆桌|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在成都举行:探讨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论坛现场

在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上,包括艺术、设计和商业等领域的人士,以下为论坛部分发言摘要:

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田霏宇(UCCA 馆长):

今天主题是艺术与城市的关系,我觉得艺术与城市的关系主要是通过美术馆在发生。今天,我想从几个维度来探索美术馆的历史,以及如何以艺术机构开始,将艺术带入人们的生活当中。

先简单回顾下历史。1793年,巴黎卢浮宫由皇宫改造成了美术馆,起初主要展出皇家及教会的作品,百姓走入观看后,逐渐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认知的卢浮宫。在20世纪,美国当年的“土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把大量的艺术收藏捐给了自己所在的城市,例如创立于1916年的克利夫兰美术馆、1928年的费城美术馆等,从建筑风格到机构的构思,则是希望把它们当作殿堂式的地方来朝拜各个文明的杰作,形成了其所在地区的独特地位。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开设,则可以看到很明显的改进。美术馆从在山上,在高地上的美术馆走进了城市,植入到了城市的喧闹之中。1959年,古根海姆美术馆将这两种类型的美术馆相结合,其地处纽约中央公园边,建筑本身也成为了非常独特的观看体验。在90年代末,当代艺术已经非常普遍了,美术馆的性质又发生了质变。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现在,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一年的观众人数要大于纽约本土的古根海姆美术馆。这其实形成了一种新的现象,大家在朝拜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是在获得一种“自媒体”式的体验,观众看的不再只是作品本身,而是观众如何在作品面前,或在特殊的建筑空间当中形成怎么的表现。而在21世纪初,位于日本濑户内海上的小岛——直岛上出现了小型的美术馆、艺术装置,包括草间弥生的“南瓜”,这一现象形成了目的地式的艺术体验。所以不同的观展模式开始并存了。

圆桌|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在成都举行:探讨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日本直岛,草间弥生的《南瓜》

回到中国,当代艺术和城市的关系是从改革开放初期才真正的展开了。从被视为中国第一个现代艺术展的“星星美展”起,到之后的北京东村的内部展览,表现了当时能公开举办展览的地方不算多。而在奥运期间,艺术从地下走到地上,开始出现了如成都蓝顶,北京的798这样的艺术区,尽管当时还是一个类似于工厂一样的地方,但现在798已成为观众访问量很大的地区了。

圆桌|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在成都举行:探讨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星星美展

以我工作的UCAA为例,我们主要是在做一些比较前沿的艺术展览,例如正在举办的“徐冰回顾展”。当然,展览不能只给圈内人看,要找新的办法,和新的人群分享艺术。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和艺术家的合作,对艺术家的支持,营造出新的空间,包括对建筑的改造,希望为观众营造出更多的来往,交流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在思考迈出798。目前,我们正在河北开设第一家分馆——UCAA沙丘美术馆,最终的建筑样式会是被沙丘吞并,留出同穴模样。这会给建筑师一个机会去营造一个非传统展陈的空间,也会给艺术家带来新的可能性。

我们其实就是期待艺术馆的改建和增设新的项目,可以触及到正在快速发展的城市,给观众思考自己的生活,提高美学,了解文化,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了解全球与当代性的意义,通过艺术馆来得到一个改造自我的平台。

圆桌|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在成都举行:探讨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UCCA沙丘美术馆内部

城市也可看作是一个无墙的美术馆

隋建国(当代雕塑家):

我觉得从人的文明来说,雕塑在城市前面,先有庙,后有城市,换一种角度说,是先有了艺术,才有了城市。

圆桌|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在成都举行:探讨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趴”在成都IFS上的装置作品

我是搞雕塑的,所以先说雕塑。我来到论坛的场馆,先看到的是大熊猫“趴”在屋顶上。其实,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一个特色,那就是城市建设是把雕塑的数量放在一个标准上的。这点来说是中国艺术家的幸运。当然,只是有户外的公共雕塑是不够的,这些雕塑得有一个灵魂存放的地方,那就是美术馆。而布满户外雕塑的城市也可被看作一个无墙的美术馆。

艺术与所在的地域空间有关

邬建安(当代艺术家):

我此前在苗寨有做过一个展览,是一个乡村的项目。在那个项目中,意识到城市与艺术的话题。

在贵州考察的时候,看到了许多苗族的手工艺,非常精美,有魅力,但当你把这些东西带到北京后,会觉得失去了某种魅力。这让我想了解为何在那个土地上的艺术焕发出的魅力,而在北京却大打折扣了呢?

圆桌|第二届全球风格论坛在成都举行:探讨城市与艺术的关系

邬建安把"神秘苗寨"带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