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产能要深化改革多措并举
化解产能严重过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近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任务,其中“去产能”被放在2016年结构性改革的第一位。
不可否认,实现经济转型、摆脱产能过剩是当前中国经济闯关面临的最核心问题,也是难点问题。中央高层已表明,愿意多忍受一些短期的疼痛,来换取更长时间有质量的增长。
“去产能”首当其冲的是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这八大行业。在过去10年中,中国在钢铁和水泥等部门制造了巨大的产能。以钢铁行业为例,截至2014年,中国的粗钢产量达到10年前的3倍,占到全球产量的五成,已经达到极限。2015年三季度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仅为0.0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97.5%,企业亏损面接近50%。如今,这几大行业的亏损面已经达到80%,利薄如纸。截至2015年11月份,几大行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已经连续45个月负增长,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设备利用率反映出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前不久发布的《2015 ·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企业设备利用率低于75%。一般来说,工业设备利用率达到80%以上,才能算设备正常利用。
更严重的是,这些高污染、高能耗、低投资回报的产能过剩行业占据着大量社会资源,结果导致该退出的企业没有退出,该出清的没有出清。这一方面阻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扭曲了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流动;另一方面延误了相关产业的整合重组,拖累了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还抑制了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发展;地方政府也因产能过剩企业拖累,使得财政一直面临巨大压力。因此,当前亟须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市场出清,淘汰掉大量存在的“僵尸企业”,恢复市场供需平衡。
如何“去产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是,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办法,研究制定全面配套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有序处置,妥善处理保持社会稳定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关系。要依法为实施市场化破产程序创造条件,加快破产清算案件审理。要提出和落实财税支持、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以及专项奖补等政策,资本市场要配合企业兼并重组。要尽可能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做好职工安置工作。要严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产能过剩。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产能”。
第一,淘汰落后产能、僵尸企业,通过关停并转,加快清理退出市场。第二,行业兼并重组。比如国内钢铁总需求萎缩是大势所趋,国际市场需求也不会大增,这意味着国内钢铁产业的兼并重组必然发生。可以预期,在接下来一段时期,钢铁行业很可能迎来一波兼并重组浪潮,这将改变行业的现有集中结构,同时也会促进行业的健康良性发展。第三,寻找更多的海外输出的机会。由于国内市场已经过剩,结构调整是大趋势,急需对外拓展市场,东南亚、南亚的印度、非洲可能是潜在的投资地。第四,通过改革化解产能过剩。中国当前推进的“供给侧改革”必须完成一大任务就是要将资源要素从产能过剩的、增长空间有限的产业中释放出来。通过变革需求端,释放消费需求,以消费化解投资产能过剩;通过理顺供给端,提高有效供给,产能过剩将会得到市场出清;通过政府端改革,改变政府主导的增长方式、增长主义倾向,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只有改革才能化解产能过剩。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第五,化解产能过剩要避免矫枉过正,一旦市场需求回暖,出现供不应求的状况,恐怕又会出现一轮新的一哄而上。第六,建立健全企业退出机制。可以这样说,要从根子上治理“僵尸企业”,必须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真正实现优胜劣汰,让失败的企业退出市场。这一点,不仅对于实体经济还是对资本市场,都是尤其重要的,国内也缺乏这样的制度安排。可以预期,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府可能会加强在退出制度方面的改革,理顺市场体系。也只有让失败者退出,才能改变“僵尸企业”横行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