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享机制反观产品形态与业务逻辑

“分享”是一个在App中特别常见的功能,从运营层面它满足了推广需求,从用户层面则满足了用户对外塑造自我形象、分享自我点滴、宣扬价值观等需求。这次我将分析五类常见应用(社交类、内容类、电商类、美化类、打车类)的分享机制,从中反推出不同产品的产品目标、业务逻辑对分享机制的影响;接着,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分析几种分享机制下不同操作流程的优缺点。

fenhxoang

一、每类产品分享的内容形式

不同种类的产品会因为不同的产品性质导致不同的分享内容,而不同的应用也会根据自身产品的目标作出相应的内容设定。下面将分别分析每类产品中不同App在内容方面的区别。

1.1 社交类

此类产品分析了微信与微博两个社交领域的大头。

微信

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朋友圈状态(不可转发)、公众号的文章;名片、公众号;H5活动页

微博

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单条微博、文章、话题;个人主页;H5活动页

1.2 内容类

此类产品主要选择了问答型的知乎、新闻聚合类的今日头条,内容社区MONO以及菜谱交流社区下厨房作为分析对象。

知乎

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回答、问题、文章;个人主页

今日头条 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新闻详情页、新闻专题页;动态

MONO

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午茶;单内容(视频、音乐、画册、海报);专题;站点

下厨房

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菜谱、菜单、商品、作品;推广文章

1.3 电商类

此类产品主要分析了淘宝(传统型电商)、活动行(活动聚合类电商)、下厨房(内容社区导向的电商)

淘宝

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商品详情;品牌专题详情、淘宝头条、店铺详情;分会场(超实惠、天猫精选、特色好货、热门市场)

活动行

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详情、专题、关注的主办方

下厨房(市集)

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商品详情

1.4 美化类(工具类)

此类产品主要对美图秀秀、MIX、Snapseed、Hipstamatic以及海报工厂、Photocollege进行分析。

除了MIX可以分享美化后的图片以及滤镜以外,其他的产品都是以分享美化后的图片为主。

1.5 打车类(工具类)

此类产品主要分析了在这方面已经比较成熟的产品滴滴出行。

滴滴出行

分享的内容主要包括:推荐页;活动专题页;积分商城活动页;行程单

二、从分享的内容出发,反推产品与业务逻辑 2.1 社交类

分享功能对于社交类产品的价值是围绕“个人”,辐射出各种形式的内容,通过内容连接不同个体,从而提高用户粘性。用户通过“分享”实现个人价值观、态度的分享与传递,对外建立个人品牌形象, 同时实现信息交流互通;产品通过“分享”可以实现对外推广,引入新用户,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机制实现活动的传播与扩散。

但不同产品的不同目标也就导致了分享机制的设计会有所侧重。比如,微信的朋友圈状态不可转发,体现了“私密性”的产品目标;公众号的文章只能分享给微信好友、朋友圈或QQ好友,凸显出它作为社交平台的野心与信心;好友名片和公众号只能推荐给其他好友(而不能在朋友圈进行分享),说明微信对分享功能的定位精准,没有冗余,此外也避免了一些公众号的恶意营销。

微博 相较来说就有所不同。首先,每条微博是可以快速转发的(转发按钮直接放在每条微博下方),这与微博的核心价值(快速实现自我声音的传播)切合;其次,单条微博、文章、话题、个人主页的分享平台不仅包含了自家的微博、好友圈、私信和群(根据分享内容的不同会稍有区别),还有其他各大平台的自媒体和社交好友,这与微博的产品定位有关,因为微博相对于微信来说更加开放,里面的内容形态多种多样,涉及的社会热点、新闻等比较参差,因此不好将口收的太紧,要给用户尽量多的发挥空间与利用空间。此外,多样的渠道也能引入更多的流量。但粗犷的管理方式与不精准的产品定位必然会造成内容冗杂、用户素质参差,这为内容运营、用户运营等工作增加了难度。

通常,分享的扩展组件不仅包括分享渠道,还会有一些针对当前页面的辅助功能,比如针对内容型分享常见的“举报”功能;而微博中围绕业务增加则是“帮上头条”功能。

2.2 内容类

知乎

作为“内容型”社区,与社交平台不同的是,增加了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等内容采集的分享途径。此功能的设计围绕产品的核心价值(有价值的内容传播),优化了用户保存有价值内容的操作体验。 此外,辅助功能中有针对专栏文章和回答的“推荐至日报”,针对“提问”的“启用匿名(针对于某问题)”,针对其他用户的“加入黑名单”部分。

今日头条

新闻详情的分享分为两部分:平台分享icon以及扩展分享按钮。“微信好友”和“朋友圈”直接用平台icon显示在外面,点击扩展分享按钮则会出现包含多个平台的分享弹窗。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推广上运营更侧重于微信与朋友圈的流量渠道。另外,今日头条也有类似微博的业务模块,用户可以发帖子,并分享他人的帖子。

MONO

针对不同类型的分享内容,分享组件都是一样的既包含第三方社交好友也包含了第三方自媒体平台,还有pocket采集应用。其中为了组件布局的简洁性,将QQ/空间合并,通过两部操作进行选择,这是产品在设计时综合考虑了渠道的优先级、操作的流畅性以及视觉效果,后决策的结果。

下厨房

分享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朋友圈+微信+更多”,一种是更多。前者用于自身产品体系中包含的几类内容,包括菜谱、菜单、商品以及用户作品;后者用于推广文章。这个与后台开发有关,前者是native app后者是H5嵌入,当然也看出这款产品在推广渠道上的侧重。

2.3 电商类

淘宝

这次侧重分析淘宝的核心业务,分享的内容形式上包括 商品、品牌专题、淘宝头条、店铺详情、分会场(比如 超实惠、天猫精选等)。针对不同的业务模块,淘宝在设计分享渠道方面会有不同,比如商品的分享包括了复制与二维码、社交好友、手机联系人和淘友以及送礼和爱逛街两个业务模块;品牌专题没有送礼和爱逛街两个模块;分会场只有社交好友和手机联系人及淘友两个模块。从分享的业务逻辑分析可以看出淘宝的侧重点以及页面的优先级,具体说 商品详情>品牌专题(或店铺详情、淘宝头条)>分会场(超实惠、天猫精选、特色好货、热门市场),因为基于促使用户进行消费的目的,商品详情页对用户购买决策的影响最之间,用户在此分享的欲望更大,而且对于其他用户的驱动性也更大。

活动行

活动详情页、专题页、关注的主办方有分享功能,与“淘宝”相比,业务模块没有那么多,因此根据它现有的产品形态做出分享功能的匹配,主要就是专题页和活动详情页以及关注的主办方。

下厨房(市集)

下厨房的产品定位是用户分享菜谱与厨房作品的内容型社区,而市集是后期衍生出来的商业模式,因此在此部分业务目标与产品功能的匹配度不够完善,只是将单个商品进行分享。

2.4 美化类(工具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