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奥”(左)来了,“雅吉”非常兴奋,主动跑到隔离栏那里,凑近鼻子做出亲吻的姿势。
“华奥”来了!记者从济南动物园了解到,近日园方从四川借展一只雄性大熊猫“华奥”,经过半个月的适应期,7日上午,“华奥”第一次正式亮相,与游客见面。据悉,这是济南动物园新馆舍建成后迎来的第四只大熊猫。此前,继2017年“叮叮”回乡远嫁后,“咚咚”也已于2018年5月5日因种缘调配回到四川。
“华奥”亮相“雅吉”主动献吻
今年2月18日,在济南市民还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时,一只“帅帅”的大熊猫悄悄降临济南国际机场,它就是“华奥”。7日上午9点,经过半个多月的精心喂养和观察适应,“华奥”终于走出笼舍,进入自己的馆舍之中。
“华奥”来了,“雅吉”是啥反应?记者看到,“雅吉”见到“华奥”后,非常兴奋,主动跑到中间的隔离栏那里,凑近鼻子做出亲吻“华奥”的姿势,看起来非常开心。“华奥”的专职饲养员褚文斌介绍,“雅吉”这是见到同类十分开心,它做出亲吻的姿势,一是为了探寻对方的气味,另一方面是向它表示亲近。在此之前,雅吉已经独自在馆舍中呆了9个月。
不过,与“雅吉”的兴奋、激动、主动相比,“华奥”就显得沉静一些,短暂的见面之后就开始闷头吃起了竹子。原来,“华奥”今年已经12岁了,作为一名熊猫界的成熟男性,不得不表现得沉稳一些,方不负自己的“美男”形象。
进馆第一件事儿,“蹭屁股”占地盘
记者看到,“华奥”虽性格沉静,但适应能力还是很不错的,7日是它第一次正式与游客见面,但它在馆舍中相当放松自在,一看就是见过大世面的“猫”。在内馆舍中,看客再多也不影响它吃、吃、吃,坐在滑梯前吃了大半个小时后,它慢悠悠转到了外馆舍中。来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它活泼了许多,禁不住打滚、爬树,撒起欢来。
记者还观察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不论是在内馆舍还是外馆舍,“华奥”都不停地用自己的屁股去蹭它呆过的每一个地方,它扭动屁股蹭来蹭去的样子特别逗趣可爱,惹得现场的小朋友笑个不停。它的这种行为是什么意思呢?济南动物园宣传科科长刘乾宇告诉记者,原来这是在占地盘,“它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要留下属于自己的气味。”
7日早晨,来自滨州的李女士特意带着儿子来济南动物园看动物,没想到第一次来就遇到了新来的大熊猫华奥,娘俩特别兴奋,“我们都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大熊猫,它非常可爱,让人特别喜欢。”
享受“贵宾”级待遇,喜欢吃空运苦竹
“华奥”的到来为啥静悄悄?据悉,过年期间游客较多,不宣扬主要是为了让“华奥”更好更从容地适应环境。“我们从专业饲养角度出发,一切以大熊猫适应新环境情况、身体状况、精神状态为基准,来确定大熊猫的展示时间,确保向游客呈现一个健康、活泼、呆萌的国宝大熊猫。”刘乾宇介绍,因此这次“华奥”来济并未第一时间进行报道。
别看“华奥”的到来静悄悄,它的“贵宾”待遇可是一点没少,为了让它更好地适应环境,它的专职饲养员褚文斌特意飞到四川跟它相处了一周,并一路呵护将其接到济南。来到济南后,担心它饮食不适应,园区根据中心饲养规程,为“华奥”精心定制了食谱。“精饲料制作专属窝头,四川空运的苦竹、本园的淡竹、河南岗竹三种竹子混合搭配,还有竹叶、竹竿、竹笋足量供应。”褚文斌介绍,随着季节变化,他们还会随时调换竹叶、竹竿、竹笋的种类,但不管怎样,一定会保证3到4个种类。
家人大有来头,“团团”是它亲哥
“华奥”这个名字虽然在熊猫界不是很响亮,但是说起它的父母兄弟,那可厉害了。先说它的母亲“华美”,它可是中国第一只海归大熊猫,1999年8月21日出生于美国圣地亚哥,它是在美国出生并存活的第一只大熊猫,也是自1990年以来在西半球诞生的首只大熊猫。时任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为其取名“华美”,象征中国与美国的深厚友谊。华美在2004年还生了一个特别有名的儿子“团团”,与“圆圆”一起被赠予台北市立动物园。
该如何区分“雅吉”和“华奥”呢?对此,刘乾宇告诉记者,“雅吉”性格顽皮、活泼,“华奥”相对沉静;“雅吉”体型更大一些,“华奥”相对瘦小一些。同时,因为“华奥”今年12岁了,已经适应了自己的名字,所以来到济南后不会再重新取名。
相关新闻>>
济南目前共4只大熊猫,在全国属中等水平
刘乾宇介绍,动物园新馆舍建立以来,最开始借展的是“彩云”、“福虎”,济南人民为它们起了新名字“叮叮”“咚咚”。2017年2月24日,软妹子“叮叮”率先被召回老家相亲结婚,当年9月30日,“网红”大熊猫“雅吉”来了,“咚咚”不再孤单。可惜好景不长,2018年5月5日,“咚咚”也被召回四川。
此后,“雅吉”一熊独占偌大的馆舍9个月,看到它相对孤单的身影,园方积极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联系,申请尽快借展另一只大熊猫。经过不懈的努力,2019年2月18日下午6时,大熊猫“华奥”乘飞机抵达济南。
来来去去,目前济南一共有4只大熊猫,这个数量在全国城市中算得上很多吗?对此,刘乾宇介绍,“只能算中等水平,北京、上海、广州这种大城市一个公园就有七八只大熊猫。”
(生活日报记者 张淑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