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机遇期大步“跨”进新天地

“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让我们一步跨进了好日子。”7月29日,铜仁市碧江区响塘龙安置小区,朱琼站在新家的阳台上,看着城市斑斓的夜色,浓浓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去年初,朱琼一家人通过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从武陵山区的深度贫困村沿河一口刀村,越过千山万岭,搬到300多公里远的响塘龙小区。在城市有了新家。他说:“过去几十年,总是低着头在地里干活,如今终于可以抬起头来享受生活了。”

挪穷窝、换穷业。去年初以来,铜仁数万农村贫困群众通过跨区域易地搬迁,跨出大山搬进城市,从农民一跃变为城市居民,自信地抬起了头。

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铜仁市,2015年底尚有58.32万贫困人口。该市决定“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29.3万人,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源头斩断穷根的百年大计,千难万难都必须牢牢抓住这个窗口机遇期。”铜仁市委书记陈昌旭说。

2016年,铜仁市决定结合东西部发展实际,把西部的沿河、德江、思南、石阡、印江等5县,及松桃自治县,共12.5万贫困人口,跨区县搬迁至东部发展条件相对较好的碧江、万山、大龙、铜仁高新区等城区。

这一跨,跨出了铜仁市委、市政府的战略机遇眼光,跨出了基层干部的创新担当,跨出了贫困群众的快速稳定脱贫新路,跨出了东部城区繁荣和西部乡村生态改善,跨出了易地扶贫搬迁的“铜仁经验”。

“跨”出担当作为:从西部跨东部,铜仁打破区域壁垒,东西部协同作战,谋定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径

2016年冬天,德江县星秀岩村民组,寒风刮过周琴家斑驳的墙壁,呼呼作响。火炉旁,沉默已久的周琴问前来动员搬迁的乡干部:“大龙开发区在哪里?”

“在300多公里外的铜仁最东边,与湖南接壤,与德江隔着千百个山头。”乡干部指着远方告诉她。

几十年来,周琴一头埋在大山里仅有的两亩地里“刨食”,没出过远门,也不知道大龙在什么地方,是个什么样子。丈夫身有残疾干不了重活,还有两个正上学的孩子,一家人只有两间低矮简陋的小平房。

“能带我先去看看吗?”不搬就难有出路,周琴心里明白,但搬去陌生的远方,还是觉得不可思议。

从山村搬迁到几百公里外的城市,不只周琴这样的贫困户难以置信,起初就连许多基层干部也觉得不切实际。

过去的扶贫搬迁,要么从山上搬到山下,要么搬到集镇,最远也不过搬到几十公里外的县城。现在从西部搬到两三百公里外的东部,这一步是不是跨得太大了?

“从山上搬到山脚,往往只能解决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不能真正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陈昌旭说,从山上搬到山下,群众的生产方式并没实质性改变,教育、医疗等难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脱贫攻坚要跨大步,需要转变思想走新路。铜仁采取超常规的方法,跳出从山上到山下的旧观念,打破区域壁垒,东西部协同作战,谋定跨区域易地扶贫搬迁的新路径。

2016年,在编制“十三五”规划易地扶贫搬迁时,省下达给铜仁的搬迁指标是21.1万人,而铜仁自加压力增加至29.3万人。

扶贫搬迁本身已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浩大工程,而铜仁又计划将其中12.5万人实施跨区县易地扶贫搬迁,更是难上加难。

这不单单是工作量大,投入的资金也不是一笔小数。对于财力本身并不雄厚的铜仁来说,尤其需要坚定的决心和勇气。

“易地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手段,更是加快发展的机遇。”陈昌旭说,把西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山区、石山区群众,搬到产业基础及服务设施较好的东部,既能让贫困户快速稳步脱贫,也能进一步推进东西部协调发展,是事半功倍之举。

搬离家乡数百里,周琴内心难以抉择。当地政府用大巴车载着“周琴们”到大龙等地看新房子,看了一次,又看第二次。

看一看,比一比,周琴终于动心了。次年初,随德江迁往大龙的数百名贫困乡亲一起,周琴一家乘车前往大龙开发区大德新区,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年多来,铜仁一批又一批的西部地区贫困群众入住碧江、万山、大龙等地的安置小区,在城市安居乐业,彻底告别过去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刀斩断了穷根。

“跨”出变革创新:从“压力”跨“动力”,铜仁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干部解放思想,“两头挑担”共谋棋局

7月28日,万山区河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赵红琼下楼走进附近的农贸市场买菜。她说:“楼下有超市和农贸市场,买东西很方便。”

赵红琼的老家在思南县邵家桥镇的凤鸣村,交通十分不便。买东西去集镇要走一两个小时的山路。

去年初,在当地政府动员下,她带着两个孩子从老家搬进了万山城区的新家,一步从农村跨入城市。

这一跨,跨出了全然不同的生活。她说:“过去在老家,苦日子就像那些狭窄的山路一样漫长,看不到尽头。”

为了这一跨,铜仁迁出地与迁入地的干部解放思想变革创新,“两头挑担”共谋棋局。

迁出地印江、思南、石阡、沿河、德江、松桃等县基层干部走村串寨,把“六个坚持”贯穿搬迁工作始终,不断创新方法,精准确定对象,完善后续保障,打开贫困户心结,保障他们的农村产权,让他们高高兴兴搬迁,没有后顾之忧。

迁出地碧江、万山、大龙等地干部迅速行动,加班加点盖新房,布置新居,完善设施,“盛妆迎娶”搬迁老乡。

东部城区千方百计拿出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块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以优越的条件“争抢”西部迁来的贫困户到城镇安家落户、就业发展。

万山区以“最好的位置、最好的就业、最好的服务、最好的保障”,承接4万跨区域搬迁移民。承诺以环境优美、服务优质、政策优厚、管理优化的“四优”品质迎接西部老乡。

万山区河坪易地搬迁安置点位于万山城区中心,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对此赵红琼感触颇深,她说:“两个孩子在附近的学校上学,我在小区附近找到了工作,再也不用爬坡下坎走山路。”

铜仁的每一个安置点,均“六通八有”,通路、水、电、电话、电视网络、无线网络,还配套文体广场、农贸市场、停车场、卫生室、学校、金融服务网点、公共厕所、污水或垃圾处理设施,移民生产生活很便利。

为了确保应搬尽搬,该市针对无房特困户,实施政府兜底的“交钥匙工程”,额外为他们添置沙发、电视等家具家电,让这部分群众“拎包入住”。

确保搬迁户在新家能稳得住、有发展,各迁入地积极完善小区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创业就业、技能培训、产业发展等帮扶措施,保障移民有业可就、子女就近入学、病有所医和最低生活水平。

大山深处的贫困户一步跨进城市,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大龙开发区德龙新区跨区安置点是一个花园式小区,住进新楼房,让德江搬迁户田维勇心情格外舒畅。以前在老家,田维勇住的是破旧狭窄的木房,喝水要走几里路去挑,出行经常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栽跟斗”。如今住楼房、走新路,心头有说不完的喜悦。

“跨”出内生动力:从农民跨市民,让贫困户找到了施展拳脚的大舞台,极大激发了创业就业内生动力

大龙开发区箱包产业园,黄朝兴夫妻二人都在这里上班。他说:“搬到大龙开发区,感觉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人生更有价值。”

去年1月,黄朝兴从德江搬到大龙。过去,他与妻子常年在外打工,因没有文化和技术,找不到像样的工作,日子过得紧巴巴。因长期与父母、孩子分离,妻子常常在夜里偷偷地哭。

搬进新家,黄朝兴的生活迎来转机。在大龙开发区管委会的帮助下,夫妻二人同时进入箱包产业园上班,两人月收入合计超过6000元。父母负责家务,孩子就近入学,一家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