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美术馆推出夜场计划 文化消费多了种选择

  原标题:美术馆博物馆开夜场,文化消费多了种选择

  

刘海粟美术馆推出夜场计划 文化消费多了种选择

  早到的夜场观众在刘海粟美术馆B1层欣赏美术作品。均本报记者蒋迪雯摄

  17时前,你可以游览上海绝大多数的美术馆;18时,只有少数几家美术馆可以去碰碰运气;到了19时,能去的美术馆只剩下明珠美术馆(周六至周日)、新视艺正和美术馆、昊美美术馆、复星艺术中心(周四、周六)等;真到了21时,大部分美术馆已经“睡”了,只有零星一两家展厅里还亮着灯,接待着意犹未尽的观众。

  前不久,刘海粟美术馆每周三将开放时间延长至21时,除了讲座,也可以观看展览。刘海粟美术馆成为上海鲜有的开设夜场的公立美术馆。这一小小的改变引发行业内外热议:美术馆夜场开放能否成为常态?此前上海博物馆推出多场“博物馆之夜”活动,仍难以满足大众日益高涨的文化需求。在国外,不少博物馆、美术馆会在周五、周六开放至晚上。

  城市的夜晚,在剧场、电影院之外,应有更多关乎市民文化素养的选择。

  把“周末”挪到“晚上”

  开夜场是大量调查后做出的改变。主要针对白领群体,美术馆朝九晚五、周一闭馆,把很多想用碎片化时间接受美育的年轻人排除在外。

  18时许,延安西路车水马龙,对面的刘海粟美术馆逐渐被夜色笼罩,大厅里还亮着灯。3月27日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不时有一两个撑伞的人朝美术馆的亮光走来,夜场即将开始。

  去年底,刘海粟美术馆推出夜场计划,在每周三延长开放至21时,邀请中青年艺术家、学者开展讲座、艺术体验课等,并开放相应展览。27日晚,策展人、艺术脱口秀创始人罗伊尔带来以“刘海粟与后印象”为主题的脱口秀。

  由于下雨,担心观众迟到,负责签到的志愿者老张和刘海粟美术馆教育推广部副主任赵姝萍商量后,把开始时间推迟10分钟。罗伊尔粉丝众多,110个名额全部约满,还有许多人留言希望参与。俯身签字的观众大都穿着时尚,名单上不少是英文名字。19时,一直等在角落的男青年走过来怯怯地问,“可以进去吗?”考虑到现场还有空位,老张决定为他网开一面。男青年姓汪,从安徽刚来上海两周,白天他要工作,夜晚才是他享受文化艺术的时间。前一个周三,刘海粟美术馆夜场活动邀请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导徐建融讲解20世纪的海上花鸟画,小汪为错过这场讲座感到非常惋惜。“如果美术馆再多些夜场,上海有那么多名家,真想一个个听下来。”

  19时10分,脱口秀开讲。赵姝萍打开手机看某家艺术媒体的实时直播,短短2分钟,在线人数接近1000人。以前,像这样的活动主要安排在周末,来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观众或亲子群体,上座率有时只有20%至30%。

  年轻人周末为什么不愿来美术馆?美术馆工作人员询问展厅里的年轻观众,也去周边商务楼进行调研,得到的反馈是:我们更想在下班后来。把“周末”挪到“晚上”,是美术馆做了大量观众调查后做出的改变。

  “美术馆是一个全民教育的载体。时间和空间有限,全民教育的功能受到约束。”刘海粟美术馆副馆长阮竣说,夜场主要针对白领群体,美术馆朝九晚五、周一闭馆的开放时间,把很多想用碎片化时间接受美育的年轻人排除在外。即便在周末,分散的美术馆也如同一座座“孤岛”,很难有足够话题吸引年轻人。

  开设夜场后,4个小时的时间,足够让许多年轻白领下班后在周边吃个简餐,再漫步到美术馆。阮竣发现,以往讲座放在周末时,许多人是为参加手工艺坊顺便听一听讲座,而夜场观众大部分是专门奔着讲座来的,“他们的目的是学习充电”。比如有场关于岩彩绘画的讲座,看似话题枯燥,现场却非常火爆,没预约上的观众甚至坐在走廊上听。许多人在讲座结束后还围着主讲人问这问那,活动拖至23时,负责现场秩序的保安第二天还抱怨:“昨晚回家没地铁了。”

  阮竣说,从目前来看,夜场活动已经达到预期效果,希望能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行,使之成为常态。

  “夜场”要“数据”支撑

  开放夜场是好事,但如果没有准备好,会让博物馆、美术馆不堪重负。不要小看一个夜场,它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对民营美术馆来说更艰难。

  一个小小的改变,背后是更多的付出。

  夜晚走进美术馆不再通过展厅的大门,而是走花园通往地下教育空间的小门,路上会经过一小段台阶。为了这一小段台阶,刘海粟美术馆增加了路灯,以及两到三位志愿者和保安。“我们必须确保观众的安全。”阮竣说,为了夜间开放,不只是美术馆工作人员,物业、相关配套设施、志愿者等都要加班,这给美术馆运营带来一定负担。

  此前,某省级博物馆将开放时间夏季延长至21时,冬季延长至20时,市民获得便利的背后,是大量工作人员的投入。“开放夜场是好事,但如果没有准备好,会让博物馆、美术馆不堪重负。”有业内人士指出,现在上海公立美术馆大都朝九晚五,其实可以有一些错位,但前提是真正意义上了解观众需求,有坚实的数据支撑。“夜场偶尔为之未尝不可,但倘若美术馆没有准备好,贸然增设夜场会难以持续。”

  “美术馆做夜场在理想状态下可以尝试,但会对美术馆造成很大压力,压力主要来源于运营经费。”策展人、艺术评论家王南溟指出,美术馆人力资源有限,为了维持正常运营,每个部门都忙得不可开交,更不要说增设夜场,“不要小看一个夜场,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对于民营美术馆来说更加艰难。”

  目前,刘海粟美术馆正尝试调整周末的讲座活动,将其换到工作日夜场。“以前,公共教育人员每周末都要加班,现在活动少了,相当于用夜场的4个小时换周末一天休息,还是可以承受的。”阮竣认为,美术馆开放夜场会成为趋势。

  是“错峰”还是“导流”

  夜场应和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让大家有不同于白天的享受。如果只是为了解决白领群体下班看不了展的问题,那仍是低层次的。

  在外企工作的王小姐平时18时下班,她经常休假去看心仪的展览。“周末人太多。”她认为美术馆的理想闭馆时间应该是22时,这样能让她在剧场和影院之外多一种选择。

  和王小姐有着同样诉求的市民还有很多。曾有专家呼吁,让博物馆、美术馆夜间开放成为常态,没有它们的加入,一座城市的夜间文化生态终究是不完整的。如今日渐高企的国产电影票房和口碑两极化也侧面反映出一个问题——夜晚,大量的电影院消费会否只是一种无奈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