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9月13日美国财政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214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077亿美元增加近一倍,事实上从里根1981年上台以后,美国的经常帐户除1991年以外,年年赤字,所以被贴上了老赖的名号。
与此同时德国依靠强大的产品输出能力,贸易盈余不断扩大,领先第二名的日本50%之多,这种两极分化走势背后的含义是什么?未来会怎么发展,本文将做阐述。
吸血鬼德国
根据德国智库IFO调查数据显示,德国今年的经常帐盈余将达到2990亿美元,料连续第三年蝉联全球贸易盈余第一的宝座。排名第二的日本也只有2000亿美元,可想而知德国的贸易盈余领先第二名将近50%可想而知有多么恐怖。
实际上自2002年以来德国每年都录得经常账户盈余,2015的盈余数额甚至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9%,虽然在此后略有缩窄,但去年仍占到8%,这远高于IMF认同的6%作为警戒线水平。这些国际多边组织都希望德国能实现经济再平衡,增加基建和教育的投资等。
欧盟在这一问题上其实是双标规定,比如他们希望意大利赤字控制在占GDP比重的3%,但却对德国巨大贸易盈余熟视无睹。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国经常账户通常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项目,德国制造的商品出口带来了巨大盈余,而这些商品输出的第一通道就是欧元区国家。在2008年,欧元区的经常账户的赤字占GDP的1.5%,但是同时期德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则达到了5.5%。
由于内部失衡关系最终导致了欧债危机,本该节省花钱留下储蓄的人欠了一屁股的债,而财富最终到了德国人的口袋。
在没有建立欧元体系前,各国还可以用贬值本币的方式来对冲风险。像意大利以前用的是意大利里拉,如果拥有独立的主权货币,他们可以通过降息或加息手段来影响其货币的价值,提升自身的经济竞争力。
然而,在欧元体系下,德国硬是把其他国家绑在一起,要求控制通胀压低汇率,这使得各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并陷入了“欧元陷阱”。
另外,德国和日本一样有老龄化问题,这也是默克尔一直在合理范围内接受移民、难民的原因,这样的人口结构注定了花费较少,储蓄较多的情况。
美国将枪口再次对准德国
除了吸欧元区内部国家的血,在今年上半年,德国与美国的贸易顺差也明显扩大,在今年上半年两国贸易差额在244亿欧元(285亿美元)。
这也是特朗普屡次把某头指向德国的原因,在欧委会主席容克7月访美前,他计划对进口汽车征收25%,目的相当明确就是打击欧盟经济支柱德国,每年1800亿美元的汽车进口中德国汽车占了200亿美元。
特朗普曾说:“德国几乎和其它国家一样坏,尤其是涉及到美国的贸易逆差问题,德国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特德贸易实务顾问纳瓦罗在去年1月就说过,德国正在利用“被大幅低估的欧元来削弱美国。”
这点和日本十分相似,日本在过去的20年中,对全球外汇市场的干预行动次数多于其他任何国家,一般他们都打压日元使得日元贬值,以此来满足出口经济的需要。
根据美国9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份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到214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的1077亿美元增加近一倍。8月份美国联邦政府财政收入为2190亿美元,同比下降3%;当月财政支出为4330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30%。
美国国会去年底通过的1.5万亿减税法案和特朗普3000亿美元的财政支出(主要是基建)是导致美国财政赤字增加的主要原因。
在这样的背景下,站在美国总统的立场来说,他是不愿意在国际舞台中充当负债消费者的角色,毕竟双赤字问题后患无穷。
如果不去控制美德间的贸易落差,那么可能会导致汇市波动率增大,甚至兑全球金融稳定构成威胁,所以说当前最好的办法确实是让美元贬值或者说至少不能让美元单方面升值。
未来需要关注什么以及对欧元、美元的影响
首先就美国而言,当下美国的强劲经济使得美联储必须尽快提升利率至中性利率区间2.5%-3%(还要加息3-5次)。
因为美国的就业状况创40年来最佳水平,但由于美联储本身更关注PCE物价指数等指标,导致加息速率实际是落后于实际经济周期,这也使得美股纳斯达克处于历史高位,风险资产的位置越高风险实际越大。
如果美联储年内加息四次,那么就是形成加息+赤字的组合,债王冈拉克曾评判这一举动为自杀式行为,在经济扩张周期尾部大力推行财政政策,承担不断上行的利率风险。
包括本周美国PPI数据以及8月通胀数据都表明,美国繁荣经济背后存在放缓的隐患,尤其是税改红利逐步递减之后。
从外部因素来看,欧美在7月停火协议后,至少从贸易局势看欧元会迎来短暂的蜜月期。
欧盟在容克赴美谈判后,一方面让特朗普搁置了征收汽车关税计划,一方面多进口美国的大豆及能源产品。在9月3日,欧盟委员会还建议内部增大美国高端牛肉的进口配额。
两国可能在10月继续深化讨论哪些关税壁垒能够取消,并在11月敲定协议的最终内容。
如果特朗普对外态度软化,那么欧元将会受到极大提振,做估值修复。因为尚不清楚美联储在达到中性利率后是否会转变政策路径,但欧银在彼时可能迎来首次加息。